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嗆食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嗆食風

嗆食風為中醫喉科病證之一,屬「喉風」範疇,其病因多與脾胃積熱或飲食不節相關。主要因胃中伏火鬱結,或過食膏粱厚味、炙煿辛辣之物,致使火毒上攻咽喉,灼傷血絡,發為血泡。此症發病急驟,常見於咽喉、舌體或上齶等處,突生脹大血泡,妨礙吞咽與呼吸,嚴重時甚至閉塞氣道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胃火熾盛:脾胃素有積熱,復因外感熱邪或飲食不節,引動內火,循經上炎咽喉。
  2. 飲食所傷:長期嗜食辛熱肥甘、醇酒厚味,助濕生熱,化火成毒,燔灼黏膜而發為血泡。
  3. 氣血逆亂:情志失調或勞倦過度,導致氣機鬱滯,火毒隨氣上逆,結聚咽喉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局部特徵:咽喉、舌齶等處突發紫紅或暗紅色血泡,大小不一,觸之柔軟,破潰後滲血。
  • 伴隨症狀:疼痛灼熱感、吞咽困難,甚者言語含糊、呼吸急促。若血泡過大,可能阻塞喉關,危及生命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急則治標:以三棱針或消毒刀尖速刺血泡,放出瘀血以緩解脹迫(操作需精準,避免深傷肌絡)。
  2. 清熱解毒:內服五味消毒飲(金銀花、野菊花、蒲公英、紫花地丁、天葵子)加減,瀉火涼血;若兼見便秘溲赤,可合涼膈散以通腑泄熱。
  3. 涼血化瘀:血泡破後,以犀角地黃湯加減(水牛角代犀角、生地黃、赤芍、丹皮),清解餘毒、化瘀生新。

相關鑑別

  • 嗆食喉風:同屬喉風重症,但以咽喉腫閉、湯水難入為主症,多因風火痰毒壅塞所致,治法側重豁痰開閉。
  • 喉癰:局部化膿成癰,病程較長,需托毒排膿。

此症貴在辨明火毒深淺,急緩分治。古籍《喉風論》強調「刺破其泡」為當務之急,後續調理則需清解脾胃伏火,兼顧陰液護養,以防熱毒復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