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蜣螂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蜣螂蛀

病名溯源

蜣螂蛀為中醫外科病名,首見於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卷六十八,因其患指關節腫脹形似蜣螂(俗稱屎殼郎)腹部隆起之狀而得名。另《外科證治全書》卷三亦記載此名,指代脫骨疽(血栓閉塞性脈管炎),然臨床多以《醫宗金鑒》所述指節病變為主流認知。

病因病機

本病多因先天稟賦不足,或後天勞損過度,致脾腎兩虛,氣血生化乏源。正氣虧虛則痰濕內聚,循經流注指節;兼感外邪,寒凝經脈,氣血瘀滯,終成痰瘀互結之證。其病位在筋骨,本虛標實,虛以氣血陰陽俱損為主,實則痰、瘀、寒交阻為患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初期:指關節隱痛不顯,皮色如常,觸之微硬,形如蟬腹或蜣螂之腹,活動漸覺不利。
  • 中期:腫硬加劇,關節畸形明顯,屈伸障礙,按之木痛,局部或現淡紅皮色。
  • 後期:潰破後膿液清稀,夾雜敗絮狀物(干酪樣壞死),瘡口晦暗難斂,可伴低熱、盜汗等虛勞見症。

辨證論治

內治法

  1. 痰濕凝滯證(初期)

    • 治法:健脾化痰,溫通經絡
    • 方藥:六君子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陳皮、半夏)加桂枝、白芥子。若寒象顯著,可合陽和湯化裁。
  2. 氣血兩虧證(潰後)

    • 治法:益氣養血,托毒生肌
    • 方藥:人參養榮湯(人參、黃芪、當歸、白芍、熟地、白朮、茯苓、五味子等)加皂角刺、穿山甲。
  3. 陰虛火旺證(伴潮熱盜汗)

    • 治法:滋陰降火
    • 方藥:清骨散(銀柴胡、胡黃連、秦艽、鱉甲等)合六味地黃丸。

外治法

  • 未潰期:以高宮錠子(《醫宗金鑒》方,含硇砂、輕粉等)磨薑汁外塗,或陽和解凝膏溫貼。
  • 已潰期:蟾酥餅(蟾酥、輕粉、麝香等)貼敷瘡面,膿腐多者用九一丹提膿祛腐。

古籍考證

《外科大成》稱此病「形如螳螂之腹」,與流痰(骨關節結核)病理相通;《瘍科心得集》則強調「其根在腎」,主張從補腎填精論治。現代中醫多將本病歸於「骨癆」「流痰」範疇,與西醫指關節結核相對應。

鑑別診斷

  • 鶴膝痰(膝關節結核):病位在膝,腫如鶴膝。
  • 螻蛄癤(頭皮穿鑿性膿腫):多發於頭皮,潰後竄空如螻蛄穴。
  • 脫骨疽:多見足趾,屬血脈閉阻,與《外科證治全書》所載蜣螂蛀異病同名。

轉歸預後

本病纏綿難愈,早期溫補或可消散,晚期關節毀損則易致殘。治療需守方緩圖,配合艾灸、藥熨等法助陽通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