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強上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強上
證名,指頸項部肌肉拘急僵硬,牽引背部,致使頭頸呈現強直上仰之狀。此證首見於《素問·脈解篇》,原文云:「強上引背者,陽氣大上而爭,故強上也。」意指陽氣亢盛,上衝與邪相爭,導致筋脈失養,發為頸項強直。
病因病機
- 陽氣上逆:
陽氣過盛,循經上衝頭項,與外邪或內熱相搏,經脈受阻,氣血壅滯,故見頸項強急。此類證候常見於外感熱病或內傷陽亢之體。 - 熱極生風:
高熱燔灼津液,筋脈失濡,或熱極引動肝風,風火相煽,發為項強。如痙病(類似現代醫學之抽搐、腦膜炎等)多見此類機轉。 - 寒濕凝滯:
寒濕之邪侵襲太陽經脈,氣血運行不暢,亦可導致頸項拘急,然此類證型多伴惡寒、苔白等寒象,與陽氣上爭之「強上」有別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頸項肌肉僵硬,頭部後仰難以俯屈,甚者牽連背部拘緊。
- 兼症:若屬熱證,可見面赤、高熱、煩躁;若兼風動,則伴四肢抽搐、角弓反張。
相關典籍與辨析
- 《靈樞·經筋》提及「足太陽之筋……其病脊反折,項筋急」,與「強上」症狀相類,但病機側重經筋受邪。
- 後世醫家如張仲景《傷寒論》所述「項背強几几」,屬太陽表證,多用葛根湯解肌發汗,與「陽氣大上」之內傷病機不同,需辨證區分。
治療原則
以清熱熄風、調和陰陽為主,若因外感所致,當解表透邪;若屬內傷陽亢,則需平肝潛陽。針灸常取督脈、足太陽經穴如大椎、風池、後谿等,以疏通經氣。
(註:本文僅述中醫理論,具體辨證須結合臨床四診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