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強行健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強行健

強行健,字順之,號易窗,後改名健,清代上海(今屬上海市)人。生於乾隆年間(1736-1795年),為當時著名醫家,兼擅山水繪畫,醫術尤精。其學術思想承襲朱丹溪之說,主張「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」,臨證用藥偏重寒涼清熱之品,尤善運用石膏,故時人稱之為「石膏強」,足見其用藥特色。

學術思想與臨證特色

強行健深研丹溪學說,重視陰液保養,認為熱病多因陰虛火旺或邪熱熾盛所致,故治療上常以清熱瀉火、滋陰降火為法。其用藥風格鮮明,尤以石膏為代表,此藥性寒,歸肺、胃經,善清氣分實熱,兼能生津止渴,適用於外感熱病、肺胃熱盛等證。強氏對此藥的運用,反映其對「熱者寒之」治療原則的深刻理解。

著作與貢獻

  1. 《痘證寶箋》六卷(1862年刊行)
    此書為強行健纂輯前人痘疹專著而成,主要參考明代秦昌遇《痘疹折衷》、聶尚恆《活幼心法》及朱純嘏《痘疹定論》,系統整理痘疹(天花)的診治理論與臨床經驗。書中強調辨證分型,對痘疹的順逆、寒熱虛實有詳細論述,並載錄多種方劑,如清熱解毒的「黃連解毒湯」、透疹托毒的「升麻葛根湯」等,體現其對兒科熱病的治療思路。
  2. 《傷寒直指》
    此書已佚,據其書名推測,當為闡發《傷寒論》之作。清代傷寒學派興盛,強氏可能結合丹溪學說與傷寒理論,探討外感熱病的辨治規律,或對六經辨證有所發揮。

歷史評價

強行健以寒涼治法聞名,其學術傾向與清代溫補學派形成對比,展現中醫流派的多樣性。其著作《痘證寶箋》對痘疹醫學的傳承具有重要意義,尤其在牛痘接種未普及前,為防治天花提供參考。而「石膏強」之稱,亦成為其醫學特色的歷史印記。

(註:中醫用藥需辨證論治,本文僅作學術介紹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