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強陽不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強陽不倒

病證名,指陰莖持續勃起而不痿軟之症,屬中醫「陽強」範疇,亦稱「強中」或「陰縱」。首見於清代陳士鐸《石室秘錄》卷二,歸類於男科疾病,多與肝腎功能失調、相火妄動或瘀血阻絡相關。

中醫病因病機

  1. 相火亢盛
    肝主宗筋,若情志過極或慾念妄動,引動肝火,或腎陰虧虛,相火無制,循經下擾陰器,致陽強不衰。
  2. 陰虛陽亢
    腎陰不足,水不制火,虛火內熾,灼傷筋脈,使陰莖失於濡潤而縱挺不收。
  3. 瘀血阻絡
    氣滯血瘀,或外傷損及陰部脈絡,氣血壅滯於下焦,宗筋氣血不通而發為強中。
  4. 濕熱下注
    過食肥甘厚味,濕熱內生,下注肝經,蘊結陰器,氣血壅滯而致陽強。

臨床表現

陰莖異常勃起,久舉不痿,或伴脹痛、腰膝酸軟、心煩失眠、口乾舌燥等。若因瘀血所致,可見局部青紫刺痛;濕熱者多兼見陰囊潮濕、小便赤澀。

中醫辨證論治

  1. 肝火亢盛證
    • 治法:清瀉肝火。
    • 方藥:龍膽瀉肝湯加減(龍膽草、梔子、黃芩、柴胡等)。
  2. 陰虛火旺證
    • 治法:滋陰降火。
    • 方藥:知柏地黃丸(知母、黃柏、熟地黃、山茱萸等)。
  3. 瘀血阻絡證
    • 治法:活血化瘀通絡。
    • 方藥:血府逐瘀湯(桃仁、紅花、當歸、川芎等)。
  4. 濕熱下注證
    • 治法:清熱利濕。
    • 方藥:四妙丸(蒼朮、黃柏、牛膝、薏苡仁)合導赤散。

古籍參考

《石室秘錄》提及此症與「強中」互通,強調虛實之辨;《醫宗金鑒》則指出「玉莖不痿,精流不止」為陰虛陽亢之候。歷代醫家多從肝腎論治,兼顧疏肝、滋陰、化瘀等法。

此症屬中醫「筋疝」範疇,需結合脈象、舌診等四診合參,以明辨病機,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