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程國彭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程國彭(1679-?年),清代醫學家。字鐘齡,號恆陽子。安徽歙縣人。幼年多病乃立志學醫,潛心研究各家醫著,博採眾長,乃精岐黃,醫名大噪於康熙、雍正間。晚年至天都普陀寺修行,法號普明子。治學推崇仲景為制方之祖,主張學貴沉潛,務求對醫理有所悟。歷三十年,作《醫學心悟》五卷(1732年)。書中詳論內科雜病,兼及婦、兒、五官病癥;將傷寒諸證概括為表、里、寒、熱、虛、實、陰、陽八綱,及汗、吐、下、和、溫、清、補、消八法,為後世醫家廣泛採用。

雍正十二年(1732年),普陀寺修葺,寺僧及工人等數千,多有患疽瘡疥癬者,投以膏散,收效甚速。因此復參外科旨要,撰成《外科十法》(一名《華佗外科十法》,1733年)行世。培養門生很多,註重理論聯繫實際,言教身教並重。

程國彭,字鐘齡,號恆陽子,安徽歙縣人。幼年多病,立志學醫。潛心研究各家醫著,博採眾長,精通岐黃之術,醫名大噪於康熙、雍正年間。晚年至天都普陀寺修行,法號普明子。

程國彭治學推崇仲景為制方之祖,主張學貴沉潛,務求對醫理有所悟。歷三十年,作《醫學心悟》五卷(1732年)。書中詳論內科雜病,兼及婦、兒、五官病癥;將傷寒諸證概括為表、里、寒、熱、虛、實、陰、陽八綱,及汗、吐、下、和、溫、清、補、消八法,為後世醫家廣泛採用。

雍正十二年(1732年),普陀寺修葺,寺僧及工人等數千,多有患疽瘡疥癬者,程國彭投以膏散,收效甚速。因此復參外科旨要,撰成《外科十法》(一名《華佗外科十法》,1733年)行世。

程國彭培養門生很多,註重理論聯繫實際,言教身教並重。

程國彭的醫學思想主要體現在他的著作《醫學心悟》中。《醫學心悟》是一部系統闡述中醫理論和臨床經驗的著作,內容包括內科、外科、婦科、兒科、五官科等各個領域。在內科方面,程國彭提出了“八綱辨證”和“八法治病”的理論,對後世中醫臨床診治有很大影響。在外科方面,程國彭提出了“外科十法”,對後世外科的發展有很大貢獻。

程國彭的醫學思想對後世中醫的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。他提出的“八綱辨證”和“八法治病”的理論,對後世中醫臨床診治有很大影響。他的“外科十法”,對後世外科的發展有很大貢獻。

程國彭是一位傑出的中醫學家,他的醫學思想和著作對後世中醫的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