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程國彭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程國彭(1679-?年),清代著名醫學家,字鐘齡,號恒陽子,安徽歙縣人。幼年體弱多病,遂立志鑽研醫術,博覽歷代醫家典籍,融會貫通,終成一代名醫,活躍於康熙、雍正年間。晚年潛心佛學,於天都普陀寺修行,法號普明子。

學術思想與貢獻

程國彭治學嚴謹,推崇張仲景為「制方之祖」,強調醫者須沉潛深思,透徹領悟醫理。其代表作《醫學心悟》五卷(1732年),系統總結其三十年臨床心得,內容涵蓋內科雜病及婦、兒、五官諸科,並將傷寒證治歸納為「八綱」(表、里、寒、熱、虛、實、陰、陽)與「八法」(汗、吐、下、和、溫、清、補、消),此分類法對後世中醫辨證論治影響深遠,成為臨床診療之重要框架。

此外,程氏重視外科治療。雍正十二年(1732年),普陀寺修葺期間,寺僧與工匠多人罹患疽瘡疥癬,程國彭以自製膏散迅速奏效,遂進一步參酌外科理法,撰成《外科十法》(1733年,又名《華佗外科十法》),補充外治法之要訣,展現其內外兼通的醫術造詣。

教學與傳承

程國彭注重醫學教育,門生眾多,教學上強調理論與實踐並重,以身作則,培養諸多優秀醫家。其著作語言平實,條理清晰,尤適於初學者研習,故《醫學心悟》長期被視為中醫入門必讀經典之一。

程氏之學術成就,不僅在於臨床經驗的系統化,更在於其提煉出簡明實用的辨證綱領,推動中醫學術的規範化發展,至今仍為中醫臨床與教育所借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