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強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強直

證名,指身體肌肉或筋脈出現僵硬、強直,難以屈伸之症狀。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云:「諸暴強直,皆屬於風。」此處「風」為病因,包含外感風邪與內風擾動,導致筋脈失養,拘急不舒。強直可表現於局部,如頸項強直,亦可遍及全身,常見於痙病、癇證、破傷風等疾患。

中醫病機分析

  1. 風邪致病

    • 外風:風寒或風熱之邪侵襲經絡,阻滯氣血,使筋脈失於濡潤,發為強直。如《內經知要·病能》所言:「強者,筋強;直者,體直而不能屈伸也。」
    • 內風:肝陽化風或血虛生風,引動筋脈攣急,多見於中風或熱病後期。
  2. 濕熱蘊結
    濕熱之邪蘊滯經脈,氣血運行不暢,亦可導致肌肉強直,並伴見身熱、胸悶等症。

  3. 陰血虧虛
    肝腎不足或津血耗傷,筋脈失養,虛風內動,表現為慢性強直,如虛勞久病者。

相關病證

  • 痙病:以項背強急、四肢抽搐為主,分剛痙(風寒束表)與柔痙(風邪兼津傷)。
  • 癇證:發作時突然昏仆,肢體強直抽搐,多因風痰閉阻所致。
  • 破傷風:外傷後風毒入侵,發為角弓反張、牙關緊閉,屬急重症。

治療原則
中醫治強直需辨明虛實寒熱:

  • 外風:祛風解表,如葛根湯治項背強几几。
  • 內風:平肝息風,選用羚角鉤藤湯或大定風珠。
  • 濕熱:清熱化濕通絡,如當歸拈痛湯加減。
  • 陰虛:滋養肝腎,方選一貫煎或補肝湯。

古籍補充
《傷寒論》提及「太陽病,項背強几几」屬表證,用桂枝加葛根湯;若熱盛傷津致痙,則以白虎加入參湯清熱生津。強直一症,總歸筋脈病變,臨證須結合四診,審因論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