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強中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強中,病證名,屬中醫男科及內科範疇,其臨床特徵與病理機轉可分述如下:

一、陽強不痿,精液自溢 《諸病源候論·消渴病諸候》載:「強中病者,莖長興盛不痿,精液自出。」此證主要表現為陰莖異常勃起(陽強不倒),伴隨不自主精液溢泄,或見交媾時精關不固、無法正常排精。其病因可分兩大類:

  1. 火毒熾盛型
    多因服食丹石藥餌(如五石散等),熱毒積聚下焦;或情志鬱而化火,相火妄動所致。症見莖體脹痛、面赤煩躁、口苦溲赤,舌紅苔黃燥,脈弦數。

    • 治法:瀉火解毒為主,佐以滋陰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• 熱毒偏盛者,選用《千金方》石子薺苨湯(薺苨、石膏、人參、茯神、栝蔞根、磁石、知母、葛根、黃芩、甘草),清熱解毒兼護陰液。
      • 兼陰傷者,以黃連豬肚丸(黃連、知母、麥冬、茯神)加減,或合倒陽湯(黃柏、知母、生地、龍膽草)瀉火堅陰。
  2. 腎陰虧虛型
    因房勞過度或久病傷腎,致腎陰不足,虛火內擾精室。症見陽強舉而不堅、潮熱盜汗、腰膝痠軟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
    • 治法:滋陰降火,填精固本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• 六味地黃丸(熟地、山茱萸、山藥、澤瀉、丹皮、茯苓)為基礎,虛火甚者加知母、黃柏,成知柏地黃丸
      • 陰虛陽亢明顯者,可選大補陰丸(熟地、龜板、黃柏、知母)或蓯蓉丸(肉蓯蓉、熟地、五味子、菟絲子)滋腎涵陽。

二、消渴病之「消腎」
強中亦指消渴病晚期之腎陰耗竭證候,屬「下消」範疇。《聖濟總錄》云:「消腎者,腎液虧涸,陽強不制。」此類患者多見多尿如膏、羸瘦煩渴,陰陽兩虛時可轉為「腎消」。治療需辨陰虛、陰陽兩虛,分別選用六味地黃丸金匱腎氣丸加減。

補充機理
中醫認為「肝主宗筋」,強中與肝經濕熱、相火亢盛密切相關。朱丹溪提出「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」,故臨床多見陰虛火動或濕熱下注,導致龍雷之火不藏。針灸可取三陰交太溪滋腎陰,行間瀉肝火,配合局部取穴調理。

(註:本文所述方藥需經中醫師辨證使用,切勿自行套用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