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搶食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搶食風
搶食風,又稱飛絲毒,為中醫喉科病症之一,首見於明代《奇效良方》卷六十一。其病因多與飲食不節相關,或因進食腥膻、腐敗之物,或誤食異物(如飛絲、毒蟲等),致使邪毒鬱結咽喉,發為此疾。
臨床表現
患者咽喉驟然腫痛,或生水泡、血泡,甚則潰爛,吞咽困難,如物梗阻,伴有口涎外溢,聲音嘶啞。若泡破潰,可見腐潰之象,疼痛加劇。此症發病急驟,與外感風熱或飲食不潔密切相關。
病機探析
中醫認為,咽喉為肺胃之門戶,飲食不當或外邪侵襲,易致肺胃積熱,熱毒上攻咽喉,氣血壅滯,化腐成膿,發為泡疹。若兼風邪,則腫痛更甚,如《瘍醫大全》所述:「風火相搏,纏滯咽喉,發為急症。」
鑑別診斷
此症需與喉風、喉痹相區別:
- 喉風:多因風熱外襲,咽喉腫閉,痰涎壅盛,呼吸不利。
- 喉痹:常為陰虛火旺或風熱犯肺,咽喉乾痛,紅腫較輕。
搶食風特徵在於發泡、潰爛,與飲食不潔直接相關。
古籍記載
《奇效良方》指出:「搶食風,又名飛絲毒,口中或食腥鱠之惡物,發泡者。」後世醫家多歸類於嗆食喉風範疇,認為其病位在咽喉與脾胃,屬熱毒實證。
治療原則
歷代醫家主張清熱解毒、利咽消腫為主,內服外治並行。常用黃連、黃芩、梔子等苦寒瀉火之品,配合薄荷、牛蒡子疏風利咽。若泡潰腐爛,可加用馬勃、青黛等斂瘡生肌。外治以冰硼散、錫類散吹喉,清熱止痛。
此症雖古籍記載簡略,然結合中醫理論,其病機與治法均體現「熱毒上攻」之特點,為喉科急症之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