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襁褓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襁褓之中醫釋義與應用

襁褓,為包裹初生嬰兒之布幅,於中醫典籍中視為養護嬰孩之重要措施。其作用不僅在於保暖防寒,更符合中醫「形神合一」之育兒理念,旨在穩定嬰兒形體,助其適應脫離母體後之新環境。

中醫理論基礎
《證治準繩·幼科》明確指出,初生兒「必須入襁褓」,強調襁褓能模擬母體子宮之包覆感,減少外界刺激對嬰兒神志之干擾。中醫認為,新生兒「臟腑嬌嫩,形氣未充」,神氣未定,易受驚駭,而襁褓之束縛可緩解「驚癇」之虞。此觀點與《壽世保元》卷八所述「初生三五日,宜綁縛令臥」相呼應,主張通過適當約束肢體,避免過早豎抱或搖晃,以護衛稚陽之氣,促進氣血安和。

襁褓與小兒生理特質
中醫將嬰兒期稱為「襁褓之年」,此階段「脾常不足」「肝常有餘」,形體柔軟而筋骨未堅。襁褓之使用,可避免嬰兒肢體無意識舞動而耗散元氣,同時維持「陽氣內斂」之狀態,符合《黃帝內經》「陰平陽秘」之養生原則。此外,傳統襁褓多選用柔軟棉布,兼顧透氣性,以防濕熱鬱積而引發「胎毒」或「瘡瘍」。

古籍記載與實踐
歷代醫家對襁褓之應用細節多有闡述。除前引《證治準繩》《壽世保元》外,《小兒衛生總微論方》亦提及襁褓宜「鬆緊得宜」,過緊則阻礙氣血流通,過鬆則失其護持之效。部分醫案更記載以藥香熏染襁褓布帛,如艾葉、甘松等溫性藥物,藉其芳香辟穢之性,輔助預防外邪侵襲。

綜觀之,襁褓於中醫育兒體系中,實為結合形神調護、順應嬰兒生理特質之傳統智慧,其運用深植於中醫「治未病」與「扶正固本」之思想脈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