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蹻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蹻脈詳論
蹻脈為奇經八脈之一,分為陰蹻脈與陽蹻脈兩支,主司人體運動機能與陰陽平衡。《靈樞·脈度》載:「蹻脈安起安止?」又云:「蹻脈有陰陽……男子數其陽,女子數其陰,當數者為經,不當數者為絡也。」意指蹻脈有陰陽之分,且男女經絡主從有別:男子以陽蹻為經,陰蹻為絡;女子則以陰蹻為經,陽蹻為絡。此說反映中醫理論中「男陽女陰」的生理特質,並影響臨床針灸與用藥之辨證思路。
陰蹻脈
陰蹻脈起於足少陰腎經之然谷穴(另有學說認為起於照海穴),沿內踝上行,經下肢內側、腹部,至咽喉,再上貫目內眥,與陽蹻脈相會於睛明穴。其功能主要調節陰氣,與靜態活動相關,如睡眠、靜止時的肢體協調。《難經·二十八難》稱其「主一身左右之陰」,故陰蹻失調常見下肢內側拘急、嗜睡、目合難開等症。
陽蹻脈
陽蹻脈起於足太陽膀胱經之申脈穴,沿外踝上行,經下肢外側、脅肋,上行至肩部,再經頸部上達口角,最終與陰蹻脈會於睛明穴。此脈主司陽氣,與動態活動密切相關,如行走、跳躍等運動功能。《難經》謂其「主一身左右之陽」,若陽蹻氣盛,可現失眠、目赤、下肢外側肌肉緊張等陽亢之象。
蹻脈的生理與病理
蹻脈的平衡關乎人體陰陽協調與運動機能。陰蹻脈屬足少陰,陽蹻脈屬足太陽,二者共同調節肢體左右側的張力,使動作協調自如。《靈樞·寒熱病》提及「陽蹻盛則瞋目,陰蹻盛則瞑目」,說明蹻脈與睡眠覺醒機制相關。若陰陽蹻脈失和,可致目疾(如眼瞼下垂)、肢體運動障礙(如足內翻或外翻),甚或影響精神狀態(如躁動或嗜睡)。
蹻脈與針灸治療
臨床上,蹻脈的調治多取八脈交會穴:
- 申脈(陽蹻脈所生)配後溪(督脈),主治目赤、癲癇、腰背痛。
- 照海(陰蹻脈所生)配列缺(任脈),善療喉痹、失眠、月經不調。
此外,睛明穴為陰陽蹻脈交會之處,刺之可調和兩脈氣血,改善目疾與頭面疾患。
蹻脈的古典文獻依據
除《靈樞》外,《難經·二十九難》進一步闡述:「蹻脈者,起於跟中,循外踝上行,入風池。」指出陽蹻脈的走向與風池穴的關聯。而《針灸甲乙經》則詳載蹻脈穴位與主治,奠定後世針灸取穴基礎。
綜觀之,蹻脈作為奇經八脈中與運動、覺醒密切相關的經脈,其陰陽屬性與男女生理差異的理論,體現中醫「辨證求因」之精髓,亦為臨床調治肢體與神志疾病的重要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