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竅漏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竅漏證

竅漏證,又稱「漏睛」,屬中醫眼科病症之一,首見於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。其特徵為目眥旁竅穴處時有稠濁分泌物滲出,狀如膿液,氣味腥穢,拭去後復生。日久不癒,可致視物昏矇,影響目力。此證類似於西醫學所稱之「慢性淚囊炎」,多因淚竅壅滯、邪毒蘊結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竅漏證之發病與以下機制相關:

  1. 風熱外襲:風熱之邪上攻目竅,滯留淚竅,化腐成膿。
  2. 脾胃濕熱:過食辛辣厚味,脾胃積熱,濕濁上蒸,燻灼淚竅。
  3. 肝經鬱火:情志不暢,肝氣鬱久化火,循經上炎,灼傷淚竅。
  4. 正虛邪戀:氣血不足或久病體弱,淚竅失養,餘毒難清,遷延成漏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內眥或外眥處按壓有膿液自淚竅溢出,質地黏稠,色黃白,氣味腥臭。
  • 兼症:目赤微腫、澀癢不適,或伴頭痛、口苦。病程纏綿者,可見視力漸降。

證型辨治

  1. 風熱壅滯

    • 特點:發病較急,淚竅紅腫熱痛,分泌物黃稠。
    • 治法:疏風清熱,解毒通竅。
    • 方藥:白薇丸加減(白薇、防風、羌活、蒲公英)。
  2. 濕熱內蘊

    • 特點:淚竅分泌物量多黏膩,脘悶苔膩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化濕,排膿通絡。
    • 方藥:竹葉瀉經湯(竹葉、黃芩、赤芍、車前子)。
  3. 正虛毒戀

    • 特點:病程日久,膿液清稀,面色萎黃。
    • 治法:托裡消毒,益氣生肌。
    • 方藥:托裡消毒散(黃耆、當歸、金銀花、皂角刺)。

外治法

  • 熏洗法:以桑葉、菊花、蒲公英煎湯燻蒸患眼,清熱解毒。
  • 點眼法:黃連液或膽汁二連膏點眼,燥濕斂膿。

竅漏證之治療,首重辨明虛實。實證宜清泄,虛證當扶正,配合外治以通竅逐邪。古籍《銀海精微》亦載:「漏睛膿出,皆因心火脾濕」,故調理心脾亦為關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