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竅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竅穴

竅穴,又稱孔穴,與腧穴同義,為中醫學中經絡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。《聖濟總錄》記載:「今於逐脈之下,載其經穴,與其病症,兼及浮絡經筋之病,共為一編。竅穴雖同,而淺深各有部分,在用針者以意審之。」此段文字不僅說明竅穴在經脈系統中的定位,亦強調針灸施術時需審察其深淺與所屬部位。

竅穴的定義與作用

竅穴是人體經絡氣血輸注於體表的特定部位,為臟腑經絡之氣外現的窗口。《黃帝內經》稱其為「節」、「會」,意指氣血匯聚與轉輸之處。竅穴不僅是針灸、推拿等外治法的施術點,更能反映內在臟腑的病理變化,故有「內連臟腑,外絡肢節」之說。

竅穴的主要功能包括:

  1. 輸注氣血:經絡之氣通過竅穴灌注全身,維持生理平衡。
  2. 傳導感應:針刺或艾灸竅穴時,可激發經氣感傳,調節臟腑功能。
  3. 診斷疾病:竅穴的壓痛、結節或溫度變化,常作為辨證依據。

竅穴的分類

根據《黃帝內經》與後世醫家的歸納,竅穴可分為以下幾類:

  1. 經穴:歸屬於十二正經與任督二脈的穴位,共計361個(據《針灸甲乙經》),各有明確的主治範圍。
  2. 奇穴:未列入正經,但臨床療效顯著的經驗穴,如太陽穴、印堂等。
  3. 阿是穴:以壓痛點或反應點為定位的穴位,無固定名稱與位置,所謂「以痛為腧」。

竅穴的取穴原則

竅穴的定位需結合解剖標誌、骨度分寸與手指同身寸等方法,其深淺與所屬經絡密切相關。例如:

  • 肌肉豐厚處:如足三里、合谷等穴,針刺較深。
  • 關節與骨骼鄰近處:如列缺、太淵等穴,施術時需避開血管與肌腱。

《靈樞·經水》提出「刺之深淺,各有所宜」,強調竅穴的應用須因應個體差異與病情調整。

竅穴的臨床應用

竅穴的選擇遵循「經絡所過,主治所及」的原則,例如:

  • 肺經穴位:如太淵、列缺,主治咳嗽、氣喘等肺系疾病。
  • 胃經穴位:如足三里、內庭,調理消化功能。

此外,竅穴配伍亦講究「主客相配」,如五輸穴(井、滎、輸、經、合)的運用,結合五行生剋以增強療效。

竅穴學說是中醫理論與臨床實踐的橋樑,其內涵融合了氣血、陰陽與臟象學說,至今仍是針灸、推拿等療法的核心基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