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切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切法

一、針刺輔助手法
切法,又稱「爪切」,為針刺前之重要輔助手法,旨在宣散氣血、定位穴位,並協助針體順利進入。其操作方式如下:

  1. 操作要領

    • 以拇指指甲(或食指輔助)於穴位上下左右掐按,如刀切割之狀,使局部氣血流通。
    • 根據《針經指南》所述,此法能「宣散氣血」,減少進針時的滯澀感,並提升得氣效果。
    • 《針灸問對》進一步說明,需以雙手大指甲於穴旁四圍掐動,擴大刺激範圍,強化經氣感應。
  2. 作用原理

    • 中醫認為,切按可激發經氣運行,疏通局部經絡瘀滯,使「氣至病所」。
    • 透過指甲的壓迫,能暫時分散患者對針刺的注意力,減輕疼痛感。

二、推拿手法
切法於推拿中亦為重要技法,可分為兩種形式:

  1. 掐法(狹義切法)

    • 以拇指指甲或指端垂直按壓特定部位(如穴位或痛點),如《肘後備急方》記載,用於急救「客忤」(突發性昏厥),切壓鼻柱下(人中穴)以醒神開竅。
    • 適用於急症或痛症,具有醒腦、鎮痛之效。
  2. 小魚際叩擊法

    • 以手掌尺側小魚際肌處快速叩擊體表,類似「剁法」,但力度較輕。
    • 多用於肌肉豐厚處(如肩背、腰臀),可鬆解筋結、促進氣血循環。

三、中醫理論依據
切法之效與「皮部理論」相關,透過刺激體表絡脈,調動衛氣運行,進而影響深層經絡。《靈樞·官能》提及「切而轉之」的手法,強調切按需配合力道深淺與方向調整,以達「通經活絡」之效。

四、臨床應用

  • 針灸:多用於肌肉緊繃或氣滯血瘀者,如風池、合谷等穴,先切後刺可增強療效。
  • 推拿:急救時掐切人中、十宣;慢性病則以小魚際切擊鬆解肩頸痠痛。

此手法融合「按、壓、叩」等動態,體現中醫「通則不痛」的治療原則,為針灸與推拿之基礎技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