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切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切脈:中醫診斷的核心技術

定義與歷史淵源

切脈,又稱脈診、診脈、按脈、持脈,是中醫學最古老的診斷技術之一,起源可追溯至先秦時期。《黃帝內經》已有「脈要精微論」專篇論述,而《難經》更確立「獨取寸口」的診脈原則。此技術通過按壓患者橈動脈(寸口脈),分析脈搏的位、數、形、勢等特徵,以判斷臟腑氣血盛衰及病邪性質。

診脈方法演變

古代中醫發展出三種主要診脈法:

  1. 三部九候遍診法
    見於《素問·三部九候論》,分頭(天)、手(人)、足(地)三部,每部再分天、人、地三候,共九處脈位,全面評估全身經脈氣血。
  2. 人迎-寸口-趺陽三部診法
    以頸部人迎脈(反映陽經)、手腕寸口脈(反映陰經)、足背趺陽脈(反映胃氣)為核心,盛行於漢代前。
  3. 寸口診法
    由《難經》系統化提出,將寸口脈分為「寸、關、尺」三部,左側對應心、肝、腎,右側對應肺、脾、命門,成為後世主流診法。

脈象分類體系

歷代醫家對脈象的歸納不斷精進:

  • 《脈經》(王叔和)首次系統分類24種脈象
  • 《瀕湖脈學》(李時珍)擴展至27脈
  • 後世醫家進一步細分,形成28脈(如浮、沉、遲、數、滑、澀等)至32脈體系

脈診核心要素

中醫脈象分析主要從四個維度切入:

  1. 脈位深淺

    • 浮脈:輕觸即得,主表證
    • 沉脈:重按始見,主裏證
  2. 脈率節律

    • 遲脈(<60次/分):主寒證
    • 數脈(>90次/分):主熱證
    • 結代脈:心律不整,反映氣血虧虛
  3. 脈形特徵

    • 弦脈:如按琴弦,主肝鬱氣滯
    • 滑脈:往來流利,主痰濕或妊娠
    • 澀脈:艱澀不暢,主血瘀
  4. 脈勢強弱

    • 洪脈:來盛去衰,主陽熱亢盛
    • 細脈:如絲線應指,主氣血兩虛

現代臨床應用

當代中醫結合傳統理論與現代研究,發現特定脈象與疾病存在相關性:

  • 弦脈常見於高血壓患者
  • 滑脈與高脂血症相關
  • 澀脈多見於循環功能障礙

脈診作為「四診」之首,其價值在於能早期發現氣血失衡狀態,實現「未病先防」的治未病理念。歷代醫家如扁鵲、張仲景等皆以精準脈診聞名,展現此技術在中醫學的核心地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