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茄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茄病

茄病為中醫婦科病證之一,屬「陰挺」範疇,指婦人陰門有物墜出,其狀如茄子,故名「茄病」。此病多因氣虛下陷、濕熱下注,或產後勞傷、衝任不固所致,臨床表現為陰道壁或子宮脫垂,形似茄子,可伴隨局部腫脹、疼痛或分泌物異常等症狀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氣虛下陷:多因脾胃虛弱,中氣不足,或產後失調,勞倦傷氣,致衝任不固,無力繫胞,陰挺下脫。
  2. 濕熱下注:濕熱之邪蘊結下焦,或肝經濕熱下注,導致陰部氣血壅滯,形成腫脹墜出。
  3. 腎氣虧虛:腎主封藏,若腎氣不足,衝任失養,亦可致陰挺。

辨證分型

1. 濕熱型(紅茄)

  • 症狀:陰門墜出物色紅,腫脹疼痛,或伴分泌物黃稠、氣味腥臭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• 治法:清熱利濕,活血調衝。
  • 方藥
    • 白薇散(《秘珍濟陰》):白薇、川芎、當歸、熟地、白芍、蒼朮、澤蘭、丹皮、靈霄花。
    • 若濕熱甚者,可加黃柏、車前子、龍膽草以增強清熱利濕之效。

2. 氣虛型(白茄)

  • 症狀:陰門墜出物色淡白,質軟無痛,伴氣短乏力,面色萎黃,舌淡苔白,脈虛弱。
  • 治法:補氣升提,固攝衝任。
  • 方藥
    • 四物吳茱萸湯(《秘珍濟陰》):吳茱萸、當歸、人參、白朮、熟地、川芎、陳皮、白芍、沉香、肉桂、甘草,白茄根引。
    • 若氣虛甚者,可加黃芪、升麻、柴胡以益氣升陽。
    • 三茱丸:吳茱萸、家茱萸、山茱萸各一兩,米糊為丸,溫補肝腎,固攝下元。

針灸療法

針灸可輔助藥物治療,以調理氣血、升提固脫為主,常用穴位如下:

  • 主穴:子宮穴(位於中極旁開3寸)。
  • 配穴
    • 長強(督脈穴,可升提陽氣)。
    • 會陰(局部取穴,調理任脈氣機)。
    • 三陰交(健脾益氣,調理肝脾腎)。
    • 陰陵泉(健脾化濕,適用於濕熱型)。
  • 手法:虛證用補法,可配合艾灸;濕熱型用平補平瀉法。

其他療法

  1. 熏洗法

    • 濕熱型可用苦參、黃柏、蛇床子煎湯熏洗,以清熱燥濕。
    • 氣虛型可用五倍子、烏梅、石榴皮煎湯坐浴,以收斂固脫。
  2. 導引法

    • 練習提肛運動(如「撮穀道」),可增強盆底肌肉,輔助升提。

茄病之治療,需辨明虛實,濕熱者清利,氣虛者補益,並結合針灸、外治等法,以達標本兼治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