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茄子疾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茄子疾

茄子疾為中醫婦科病名,見於《證治準繩·女科》,屬「陰挺」範疇。因陰道中有物突出,形似茄子,故得此俗名。此症多與中氣下陷、衝任不固,或產後勞傷、久病體虛相關,致胞宮或陰道壁脫垂,臨床表現為下體墜脹、異物突出,甚則行動不便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氣虛下陷:素體脾虛,或勞倦過度,中氣不足,無力升提,致胞宮下墜。
  2. 產後失調:分娩時用力過度,或產後過早勞作,損傷衝任二脈,固攝無權。
  3. 腎氣虧虛:年老體弱,腎元不固,或房勞傷腎,任帶失約,胞絡鬆弛。

證型辨治

  • 脾虛氣陷:症見陰中有物突出,勞則加劇,氣短乏力,舌淡苔薄,脈弱。治宜補中益氣,方用補中益氣湯加減,重用黃耆、升麻以升提舉陷。
  • 腎虛不固:伴腰膝痠軟、頭暈耳鳴,脈沉細。治宜補腎固脫,方選大補元煎桑螵蛸散,佐以杜仲、續斷強筋固胞。
  • 濕熱下注(兼證):若脫出物摩擦損傷,見紅腫潰瘍,黃帶腥臭,則需清利濕熱,輔以龍膽瀉肝湯加減。

外治法
可配合針灸,取百會氣海子宮穴等以升陽固脫;或以五倍子、烏梅煎湯熏洗,收斂提升。

此症與現代醫學「子宮脫垂」、「陰道壁膨出」相似,然中醫從整體調理,尤重補益脾腎、恢復氣機升降為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