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怯肺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怯肺

怯肺,又稱肺臟怯肺虛損,為中醫病證名,首見於宋代錢乙所著《小兒藥證直訣》。此證多因久病耗傷肺氣,或脾肺兩虛,導致肺臟功能衰退,屬虛損範疇。

病因病機

怯肺之成因,主要與肺脾氣虛相關:

  1. 久病傷肺:長期咳嗽、喘證等肺系疾病未癒,耗損肺氣,致肺臟虛弱。
  2. 脾虛及肺:中醫認為「脾為肺之母」,脾失健運,水穀精微無法上輸養肺,肺氣生化無源,漸成虛損。
  3. 先天不足:小兒臟腑嬌嫩,若稟賦薄弱,易現肺氣不充之象。

臨床表現

怯肺以氣虛不足為主要特徵,常見症狀包括:

  • 氣怯神疲:呼吸短促,語聲低微,精神萎靡。
  • 面色唇白:氣血不榮,唇甲淡白無華。
  • 大便溏稀:脾虛失運,水濕下注。
  • 舌淡脈弱:舌質淡嫩,脈象細軟無力。

治法與方藥

治療以補益脾肺為原則,著重培土生金:

  1. 阿膠散(《小兒藥證直訣》)
    • 組成:阿膠、黍黏子(牛蒡子)、甘草、馬兜鈴、杏仁、糯米。
    • 功用:養陰潤肺,止咳止血,適用於肺虛兼有陰傷者。
  2. 參苓白朮散加減
    • 基礎方:人參、茯苓、白朮、山藥、扁豆、蓮子、砂仁、薏苡仁、桔梗、甘草。
    • 加減:若氣虛甚,加黃耆、五味子;若兼陽虛,可佐少量乾薑溫中。

相關理論延伸

  • 肺脾關係:怯肺證體現「母子同病」之機理,治療時需兼顧健脾,以助肺氣生化。
  • 與「肺痿」鑑別:肺痿多為陰虛肺燥,以咳吐濁唾涎沫為主;怯肺則偏重氣虛,少見陰傷之象。

此證常見於小兒久病或體弱患者,臨床需細辨虛損程度,靈活調整治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