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怯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怯士
在中醫學典籍《靈樞·論勇》中,怯士一詞用以形容性格怯懦、氣血虛弱之人。其特徵為易受驚恐,遇事退縮,且對疼痛或外界刺激的反應異於常人。原文記載:「夫怯士之忍痛者,聞難則恐,遇痛不動。」意指怯士雖能忍受疼痛,然聽聞危難即心生恐懼,表現出內在氣機紊亂之象。
中醫理論基礎
怯士的形成與臟腑氣血及情志密切相關,主要涉及以下機制:
- 心膽氣虛
《黃帝內經》提出「心主神明」、「膽主決斷」,怯士多因心氣不足、膽虛不寧,導致神志怯弱,遇事易驚。心氣虛則神不守舍,膽氣虛則決斷無力,故表現為畏懼退縮。 - 肝鬱血弱
肝主謀慮,藏血以養魂。若肝血虧虛或肝氣鬱結,魂失所養,則易生疑懼。此類體質者常伴隨面色蒼白、手足不溫等血虛之徵。 - 腎精不足
腎為先天之本,藏精生髓以充腦。腎精虧損者,腦髓失養,可致志意薄弱,對外界刺激過度敏感,形成怯懦之性。
與「勇士」之對比
《靈樞·論勇》將「怯士」與「勇士」並論,指出二者在生理與心理上的差異:
- 勇士:氣血充盈,臟腑調和,故「怒則氣盛而胸張,肝舉而膽橫」,面對外敵無所畏懼。
- 怯士:氣血不足,臟腑虛衰,故「恐則氣下」、「神蕩散而不收」,遇險即退避。
臨床表現
怯士除性格特質外,亦可能伴隨以下體徵:
- 氣虛證候:聲低懶言、易疲勞、自汗。
- 血虛證候:心悸失眠、健忘、爪甲不榮。
- 陽虛證候:畏寒肢冷、小便清長。
古籍延伸
《類經》註解:「怯者,氣餒而不健,神消而不強。」強調怯士之本在於氣血陰陽失調,需透過調理臟腑、補益氣血以改善其體質。歷代醫家亦認為,此類體質可透過針灸、藥物(如安神定志丸、歸脾湯)及導引術逐步調攝。
怯士之論不僅反映中醫對情志與體質關聯的深刻觀察,更體現「形神合一」的整體觀念,為後世情志病治療提供重要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