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侵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侵風

病證名,屬中醫眼科範疇,又稱「上胞下垂」或「瞼廢」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二十八。其症主要表現為上眼瞼緩縱下垂,難以自主抬舉,嚴重者可遮蓋瞳仁,影響視物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侵風多與脾胃氣虛、氣血不足、風邪客絡或先天稟賦不足相關:

  1. 脾胃虛弱:脾主肌肉,脾虛則清陽不升,胞瞼肌肉失養而弛緩。
  2. 氣血兩虧:氣虛無力提挈,血虛難以濡養,致胞瞼下垂。
  3. 風邪侵襲:外感風邪客於眼絡,氣血凝滯,筋肉失用。
  4. 先天不足:與腎精虧虛相關,多見於幼年發病者。

辨證分型

  • 脾虛氣陷型:伴倦怠乏力、食少便溏,舌淡苔白,脈弱。
  • 氣血不足型:面色萎黃、頭暈心悸,舌淡,脈細。
  • 風邪阻絡型:發病急驟,或兼外感表證,舌苔薄白,脈浮。
  • 先天稟賦型:自幼發病,多伴發育遲緩。

治療原則
以益氣升陽、養血通絡為主,佐以祛風或補腎。針灸常取百會、足三里、攢竹等穴,配合中藥如補中益氣湯、當歸補血湯加減。外治可輔以推拿或艾灸。

古籍記載
《諸病源候論》指出:「血氣虛則膚腠開而受風,客於瞼膚之間,故其皮緩縱垂覆於目。」後世醫家如《銀海精微》進一步闡述其與「脾倦」之關係,強調調理中焦為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