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侵腦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侵腦疽
病名:侵腦疽為中醫外科病證之一,指生於頭部「五處穴」附近的癰疽,與「透腦疽」相關。此病名首見於清代《外科大成》卷二,屬頭部瘡瘍範疇。
病因病機:
中醫認為,侵腦疽多因外感風熱邪毒,或內蘊火熱之邪,上攻頭面,致使局部氣血壅滯,經絡阻塞,化腐成膿。其病位在足太陽膀胱經所過之「五處穴」(位於頭部前髮際正中直上1寸,旁開1.5寸處),與臟腑熱毒上炎、氣血失和密切相關。
臨床表現:
初起患處紅腫熱痛,漸至腫勢高突,根腳堅硬,或伴發熱、頭痛等全身症狀。若膿成未潰,則局部按之應指;潰後膿液黃稠者為順證,若膿稀色敗、久不收口,則屬氣血虧虛或毒邪深陷之逆證。
辨證分型:
- 熱毒壅盛證:局部紅腫灼痛,伴口渴、便秘、舌紅苔黃,脈洪數。
- 氣血兩虛證:瘡口難斂,膿水清稀,面色萎黃,舌淡脈細。
治療原則:
以清熱解毒、托毒排膿為主,初期宜消散,成膿期宜透膿,潰後則需扶正生肌。外治可根據病程選用箍圍藥、切開引流或生肌散等。
古籍考據:
《外科大成》將其歸為頭部疽證,與「透腦疽」相類,均屬陽證瘡瘍,然侵腦疽病位偏於足太陽經,治療需兼顧經絡辨證。
(註:本文僅述中醫學理,具體辨治須遵專業醫囑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