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秦之楨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秦之楨醫學成就探析
秦之楨生平與家學淵源
秦之楨(生卒年不詳),字皇士,清代雲間(今上海市松江)人,為明代著名醫家秦昌遇之姪孫。出身醫學世家,自幼浸淫於家學,深得秦氏醫學真傳,後以醫術聞名於世。秦氏家族醫學傳承有序,形成獨特的臨床診療體系,尤以內科雜病及傷寒證治見長。
主要醫學著作
《傷寒大白》四卷(1714年)
此書集中體現秦之楨對傷寒學說的獨到見解,特別強調「傷寒挾食」證候的治療要點。書中提出:
- 食滯與傷寒並治:主張外感傷寒兼見食滯者,當以消食導滯為首要治法,此觀點突破傳統「先解表後治裏」的治療順序
- 脾胃氣機論:詳細論述脾胃氣機升降失常對傷寒傳變的影響,提出「中焦壅滯則邪戀」的病機理論
- 臨床辨證體系:建立以「表裏寒熱虛實」為綱,兼察食、痰、濕、鬱等兼夾證的辨證模式
《女科切要》(1677年)
此書原為秦之楨未完成之手稿,後經門人須用恆整理編次,並由陳曰壽增補證治內容而成。書中特色包括:
- 婦科證治特點:強調婦人以血為本,重視肝脾兩臟在月經病中的關鍵作用
- 產後調理:系統論述產後「多虛多瘀」的病機特點及相應治法
- 帶下病辨治:首創以帶下色質辨五臟病位的診斷方法
《症因脈治》四卷(1706年)
此書原為其伯祖秦昌遇所著,經秦之楨整理刊行。該書在中醫診法學上具有重要地位:
- 症-因-脈-治體系:建立從症狀溯病因,據脈象定治則的完整診療框架
- 脈證互參:強調「脈為醫之關鍵」的診斷思想,詳細論述各種脈象與證候的對應關係
- 內傷雜病辨治:系統整理內科雜病的辨證規律,尤擅長脾胃病證的診治
學術思想與臨床特色
傷寒治療觀
秦之楨在傷寒治療上形成獨特體系:
- 重視脾胃:提出「傷寒之治,首重胃氣」的治療原則,認為脾胃功能狀態決定傷寒的傳變與預後
- 辨食滯:創立傷寒挾食的診斷標準,包括脘腹脹滿、噯腐吞酸、舌苔厚膩等特徵性表現
- 用藥特點:善用保和丸、平胃散等方劑加減治療挾食傷寒,注重消導藥物與解表藥的配伍比例
婦科診療特色
在婦科領域的貢獻主要體現在:
- 調經重肝脾:提出「調經之要,貴在疏肝健脾」的治療大法
- 產後化瘀不傷正:創製系列產後方劑,注重活血化瘀與益氣養血的合理配伍
- 帶下分型論治:將帶下病分為脾虛、腎虛、肝鬱、濕熱等證型,確立相應治法
脈診應用
繼承發展秦昌遇的脈學思想:
- 脈象與病因對應:建立特定脈象與病因的聯繫,如「滑脈多痰」、「弦脈主痛」等
- 脈證從舍:提出在脈證不符情況下,當「舍證從脈」或「舍脈從證」的判斷標準
- 脈象動態觀察:強調治療過程中脈象變化的預後價值
歷史地位與影響
秦之楨承襲家學而能發揚光大,其著作《傷寒大白》被後世列為學習傷寒的重要參考書籍,所提「傷寒挾食」理論豐富了傷寒學說的臨床應用。《症因脈治》經其整理後廣為流傳,成為中醫辨證論治的典範之作。在婦科方面,《女科切要》雖為未竟之作,但仍體現出秦氏醫學在婦科領域的獨到見解,對清代婦科學的發展產生一定影響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