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禽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禽疽

病名,指背部出現散在性疹塊之病證,屬中醫外科病症範疇。首載於《劉涓子鬼遺方》卷一,為古代醫家對特定皮膚癰疽的命名。

病因病機

本病多因外感時氣風熱,或內蘊熱毒,鬱於肌腠,致使氣血壅滯,發於背部而成。其病位在皮肉之間,與經絡氣血運行失調相關,尤以督脈及太陽膀胱經所過之處為多見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初起症狀:背部散見赤紅色疹塊,形如拳擊之痕,局部皮膚灼熱,脊背麻木不仁,拘急僵硬但不覺疼痛。
  • 順證:患者神志清醒,脈象平和,服藥後得汗,熱毒隨汗外泄,病情趨於穩定。
  • 逆證:若見神昏譫語、脈數急或微細欲絕,兼有身振寒顫、牙關緊閉如痙厥之狀,則提示邪毒內陷,病情危重。

治法方藥

  • 內治:初起宜清熱解毒、疏風透邪,可用仙方活命飲加減,酌加羌活、獨活以通絡解表。若熱毒熾盛,可配合黃連解毒湯加減。
  • 外治:局部外敷二味拔毒散(雄黃、白礬等分研末調敷),以拔毒消腫。若膿成未潰,可參照外癰治法,適時切開引流。

相關理論延伸

禽疽之名,或與其疹塊形色如禽類啄痕有關,屬中醫「疽」證之一。古籍中對疽的分類繁複,如《醫宗金鑒》提及「疽發於筋骨」,而禽疽則偏重於肌表,與「丹毒」「癰瘡」等有別,需辨明病位深淺及氣血盛衰。

本病若及時清解,預後較佳;若失治誤治,恐邪毒內攻,轉為險證,故早期辨證用藥尤為關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