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螓舌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螓舌
螓舌,又稱舌衄,屬中醫病證名,指舌體表面無明顯外傷而自發出血之症。此病名源於「螓」字本義為蟬類昆蟲,古人取其「細小出血如蟬鳴之微」的意象,用以形容舌面滲血之狀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螓舌之發病多與心、脾、胃等臟腑功能失調相關,其核心病機為熱毒上衝,具體可分為以下幾類:
-
心火亢盛:
- 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舌為心之苗」,心主血脈,若心火熾盛,循經上炎,灼傷舌絡,則血溢脈外。
- 臨床常見舌質紅絳、舌尖尤甚,伴心煩失眠、小便短赤等症。
-
脾胃積熱:
- 足太陰脾經連舌本,足陽明胃經環唇夾舌。若過食辛辣厚味,脾胃積熱化火,燔灼舌絡,可致出血。
- 此類患者多見舌苔黃厚、口臭、便秘等胃熱之象。
-
陰虛火旺:
- 腎陰不足,虛火上炎,亦可灼傷舌絡,其出血量少而色鮮,伴口乾咽燥、五心煩熱等陰虛內熱之徵。
辨證論治
螓舌治療首重清熱涼血,兼以止血,並依證型加減用藥:
-
心火亢盛證:
- 方選導赤散加減,以黃連、生地、竹葉清心瀉火,酌加丹皮、赤芍涼血止血。
-
脾胃積熱證:
- 可用三黃涼膈散(黃連、黃芩、梔子、連翹等)清瀉脾胃實火,配合大黃通腑泄熱,使火從下出。
-
陰虛火旺證:
- 治宜知柏地黃丸滋陰降火,佐以白茅根、茜草炭等止血之品。
古籍考據
- 《醫宗金鑒·雜病心法要訣》提及:「舌衄者,舌上出血,由心脾熱極所致。」
- 《外科正宗》則強調:「舌衄如泉,急宜涼血清心。」
螓舌雖屬局部病變,然中醫重視整體辨治,臨床需結合四診,明辨虛實,方能標本兼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