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寢汗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寢汗,又稱盜汗,是指睡眠中出汗,常在半夜或黎明時發作,醒後汗止。多由內熱所致,常見於陰虛火旺、氣陰兩虛、陰陽失調等病症。寢汗多發生於胸嗌及頸掖之間。

根據病因的不同,寢汗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:

  • 陰虛火旺型:多見於肺腎陰虛、肝腎陰虛、心腎陰虛等患者,其症狀為午後潮熱、盜汗、手足心熱、腰膝酸軟、耳鳴、視物模糊、舌紅少苔、脈細數。
  • 氣陰兩虛型:多見於久病體虛、老年體弱、產後體虛等患者,其症狀為自汗、盜汗、乏力、氣短、心悸、失眠、舌淡苔薄、脈細弱。
  • 陰陽失調型:多見於陰陽兩虛、陰陽偏盛等患者,其症狀為自汗、盜汗、面色蒼白、四肢冰冷、畏寒、腰膝酸軟、舌淡苔白、脈沉細。

治療上,根據病因的不同,可選擇以下方法:

  • 陰虛火旺型:可使用滋陰降火、養陰清熱的藥物,如六味地黃丸、知柏地黃丸、金匱腎氣丸等。
  • 氣陰兩虛型:可使用益氣養陰、生津止汗的藥物,如玉屏風散、補中益氣丸、參麥飲等。
  • 陰陽失調型:可使用溫補腎陽、滋陰補血的藥物,如桂附地黃丸、右歸丸、左歸丸等。

另外,在日常生活中,應注意以下幾點:

  • 保持良好的睡眠習慣,避免熬夜和失眠。
  • 飲食宜清淡,少吃辛辣和刺激性食物。
  • 適度進行運動,增強體質。
  • 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精神緊張和情緒激動。

如果寢汗嚴重,影響到正常生活和工作,應及時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