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寢汗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寢汗
寢汗,又稱「盜汗」,指人於睡眠中不自覺出汗,醒後即止的症狀。此名詞首見於《素問》,為中醫經典對夜間異常汗出的專屬描述,其病機與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。
經典論述
- 《素問·臟氣法時論》指出:「腎病者,腹大脛腫,喘咳身重,寢汗出憎風。」說明腎氣虛衰、水濕內停時,可伴隨寢汗,並兼見畏風等表虛之症。
- 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進一步提出:「太陽所至為寢汗,痙。」王冰注釋:「寢汗,謂睡中汗發於胸嗌頸掖之間也。」此處強調寢汗與太陽經氣運行失常相關,其汗出部位多見於胸頸、腋下等陰經所過之處。
中醫病機與辨證
寢汗的成因主要與「陰陽失調、營衛不和」相關,具體可分以下證型:
- 陰虛內熱:陰液虧虛,虛火內擾,逼迫津液外泄,常見於肺腎陰虛或更年期患者,特徵為汗出黏稠、伴顴紅潮熱。
- 氣虛不固:衛陽虛弱,腠理不密,多見於久病體虛者,汗出質稀,易感風寒。
- 濕熱鬱蒸:脾胃濕熱蘊結,蒸騰津液,多見於飲食不節者,汗出黏膩、口苦尿黃。
- 少陽樞機不利:少陽經氣鬱滯,影響營衛循行,可兼見往來寒熱、胸脅滿悶等症。
與「自汗」之別
寢汗屬「盜汗」,與醒時汗出的「自汗」有別:
- 盜汗:屬陰分病變,多因陰虛或伏火,病位較深。
- 自汗:屬陽分病變,多因氣虛或陽亢,病位在表。
治療原則
中醫治寢汗以「調和陰陽」為本,依證型選方:
- 陰虛者用當歸六黃湯滋陰瀉火;
- 氣虛者用玉屏風散益氣固表;
- 濕熱者用龍膽瀉肝湯清利肝膽;
- 少陽失和者用小柴胡湯和解樞機。
寢汗雖為局部症狀,實反映整體氣血失衡,需透過四診合參,探究根本病機。歷代醫家如張仲景、李東垣等,皆於著作中詳述其治法,可見此症於臨床之重要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