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青崩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青崩

病名:青崩首見於《脈經》卷九,屬婦科崩漏病症之一,臨床特徵為陰道異常出血,所下液體呈青色,較為罕見。此症與「青帶」相關,然二者病機與表現略有差異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青崩多因肝經濕熱或寒凝氣滯所致。肝主疏泄,其色屬青,若肝鬱化火,濕熱下注,或寒邪客於胞宮,阻滯經絡,均可致氣血失調,沖任不固,發為青崩。此外,脾虛濕盛、帶脈失約,亦可能使濕濁下注,與瘀血相搏,形成青色分泌物。

證候特點

  1. 主症:陰道流出青色液體,或夾雜血絲,質地或稠或稀,常伴有腥穢氣味。
  2. 兼症:或見脅肋脹痛、口苦咽乾(肝經濕熱);或見小腹冷痛、畏寒肢冷(寒凝胞宮);若兼脾虛,可見乏力、納差、帶下量多。

鑑別診斷

  • 青帶:多為帶下病,分泌物呈青綠色,質黏稠,主因肝經濕熱,但未必伴隨崩漏下血。
  • 其他崩漏:血色多為紅、紫或淡紅,青崩則以青色液體為辨證關鍵。

治療原則
以調理肝脾、清熱化濕或溫經散寒為主。若屬肝經濕熱,可用龍膽瀉肝湯加減;寒凝胞宮者,選用艾附暖宮丸;脾虛濕盛者,則以完帶湯加減。臨床須結合四診,辨明寒熱虛實,方可對證施治。

古籍參考
除《脈經》外,《婦人大全良方》亦提及帶下與崩漏之關聯,可進一步參照青帶、崩漏相關論述,深化辨證思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