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青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青腸

青腸為中醫古籍中所載之名詞,首見於《難經·三十五難》,其文曰:「小腸謂之赤腸,大腸謂之白腸,膽者謂之青腸。」此處「青腸」即指膽腑,為六腑之一,與肝相表裡,屬木行,應東方青色,故稱「青腸」。

在中醫理論中,膽不僅為「中精之腑」,主貯藏與排泄膽汁,更與情志活動密切相關。《內經》稱膽為「中正之官」,主決斷,與人之勇怯、謀慮相關聯。膽氣充足則行事果斷,膽氣虛弱則易驚怯多疑。此外,膽經循行於體側,與頭面、脅肋等部位相連,故膽腑病變可表現為偏頭痛、脅痛、口苦等症。

膽與肝之關係尤為密切,肝主疏泄,膽主通降,二者協調則氣機暢達。若肝失疏泄,可影響膽汁分泌,導致膽鬱化熱或結石;反之,膽腑不通亦可反侮於肝,形成「肝膽濕熱」之證。

古籍中另有「黃腸」之稱,與「青腸」相對,指代大腸(屬金行,應西方白色),然因大腸內容物色黃,故亦名「黃腸」。此類命名體現中醫取象比類之思維,將五臟六腑與五行、五色相配,以闡釋其生理特性及病理聯繫。

綜觀之,「青腸」一詞不僅反映膽之五行歸屬,亦涵蓋其生理功能及與他臟之互動,為中醫藏象學說中重要概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