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青帶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青帶

病證名,出自《傅青主女科》卷上,指婦女陰道分泌物呈現青色,嚴重時色澤如綠豆汁般深綠,質地稠黏且連綿不斷,並帶有腥臭氣味之證候,亦稱「帶下青候」。此症多因婦女於經期或產後,胞脈空虛,外感穢濁邪氣乘虛入侵,或肝經濕熱鬱結,下注任脈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肝經濕熱:情志不暢,肝氣鬱結,久而化熱,濕熱蘊結下焦,損傷任帶二脈。
  2. 外邪侵襲:經產之後,胞脈空虛,濕毒穢濁之邪乘虛內犯,鬱久化熱,與氣血相搏而成青帶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帶下色青綠,質地黏稠如膿,氣味腥臭。
  • 或伴陰部瘙癢、灼熱感,小便短赤,口苦咽乾。
  • 舌質紅,苔黃膩,脈弦滑數。

治法與方藥
疏肝清熱、利濕化濁為主,常用加減逍遙散(《傅青主女科》方):

  • 組成:茯苓、白芍、柴胡、甘草、茵陳、陳皮、焦梔子。
  • 方義:柴胡疏肝解鬱;白芍柔肝養血;茯苓、茵陳利濕清熱;梔子清泄肝火;陳皮理氣化濕;甘草調和諸藥。

相關證型

  1. 肝經濕熱帶下:帶下黃綠相兼,胸脅脹痛,治宜龍膽瀉肝湯加減。
  2. 濕毒帶下:帶下臭穢如腐,陰部潰瘍,宜清熱解毒,方用止帶方合五味消毒飲。

青帶屬帶下病之實證,臨床須辨明濕熱或濕毒之偏重,隨證加減用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