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青道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青道
青道為中醫與古代天文曆法結合之概念,源於《漢書》所載「月有九行」之說,特指月球運行軌道中位於黃道以東的兩條路徑。古人觀測天象,將月行軌跡分為九道,其中青道二,主司立春至春分時節,象徵東方生發之氣,與中醫「天人相應」理論密切相關。
天文與中醫的關聯
中醫理論認為,人體氣血運行與天體運動相應。青道行於東方,對應五行之「木」,應於人體肝膽系統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春生夏長」,春時月行青道,天地陽氣升發,人體肝氣亦隨之疏泄條達。肝主藏血,其氣升發太過或不及,皆可影響氣機平衡,故青道之象隱含調肝養生之機。
青道與五運六氣
古代醫家結合五運六氣學說,將青道與「厥陰風木」相繫。春分前後,風木當令,易引動肝風內擾,臨床可見眩暈、筋脈拘急等症。唐代王冰注《素問》時,亦強調月行軌跡變化對人體營衛之氣的影響,青道行時,宜順應天時調暢情志,以助肝氣疏泄。
青道與經絡學說
足厥陰肝經循行於人體兩側,與青道「二行」之數相合。肝經氣血旺盛於春,若青道運行失序,天象異常,古人認為可能對應人體肝經氣血紊亂,如脅痛、目赤等症。明代醫家張景岳於《類經》中論及天象與經絡流注關係,進一步闡釋月道變化對經脈氣血盛衰的潛在影響。
青道的養生意涵
《遵生八箋》記載,春時月行青道,宜夜臥早起,廣步於庭,以應木氣舒展。道家養生術中,亦有「採東方青氣」之法,認為吸納青道所主之氣可濡養肝魂。此說雖含玄學色彩,然與中醫「夜臥血歸於肝」之理暗合,反映古人對天人之際的細微觀察。
青道之說,體現中醫「上究天紀,下窮地極」的整體觀,將天體運行、時令物候與人體生理病理相繫,為傳統醫學中獨特的天文醫學思想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