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青丁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青丁

病名:青丁為疔腫之一種,屬五丁(青丁、赤丁、黃丁、白丁、黑丁)之一,首見於《中藏經》卷三。其特徵為目下生疔,形如瘤瘢,色呈青紫,質地堅硬如石,並伴隨目昏、睡眠不安等證候。

病因病機
青丁之發,多因肝經火毒熾盛,鬱結不散,上攻於目下所致。肝主疏泄,開竅於目,若情志不遂、肝氣鬱滯,久而化火,或外感邪毒內侵,皆可導致火毒凝滯經絡,結聚成疔。

臨床表現
初起時,目下出現疔腫,狀如瘤瘢,其色青紫,觸之堅硬如石。患者常覺目視昏蒙,視物不清,甚則恐悸不安,夜臥不寧。若火毒內陷,可致病情轉危,出現發熱、煩躁等重症。

治法

  1. 外治

    • 以紫花草搗爛外敷患處,取其清熱解毒、散結消腫之效。
    • 亦可選用青黛、黃連等研末調敷,以瀉肝經火毒。
  2. 內治

    • 宜清肝瀉火、解毒散結,可選用龍膽瀉肝湯加減,或黃連解毒湯合五味消毒飲,以清熱解毒、疏肝散結。
    • 若兼見陰虛火旺,可配合知柏地黃丸滋陰降火。

相關名詞辨析
青丁屬疔瘡範疇,然與一般疔瘡不同,其病位特定,且與肝經密切相關。疔瘡多因熱毒蘊結,而青丁則側重於肝火鬱毒,治法亦需針對肝經調理。

古籍參考
《中藏經》指出五丁之證,青丁為其一,強調其色青、質堅之特徵,並提示其與臟腑相關性。後世醫家如《外科正宗》進一步闡述疔瘡治法,可為臨床參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