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青黑為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青黑為痛

「青黑為痛」為中醫診斷學之重要理論,屬「五色主病」範疇,首載於《靈樞·五色》。其意指面部或體表呈現青色或黑色,多與痛證相關,此乃氣血凝滯、寒邪內結、經絡不通所致,正應「不通則痛」之病機。

理論基礎

中醫認為,五色(青、赤、黃、白、黑)可反映臟腑氣血之盛衰及病邪性質。青色屬肝,主寒、主痛、主瘀;黑色屬腎,主寒、主水、主沉痼。青黑二色並見,常提示陰寒內盛、氣血瘀阻,脈絡失於溫煦濡養,故發為疼痛。

臨床表現

  1. 面部望診

    • 《靈樞·五色》指出,鼻頭色青,主腹中疼痛;若青黑甚者,痛勢劇烈,甚則筋脈攣急。
    • 《望診遵經》進一步闡述:「面青唇口撮者,疼痛方殷也」,即面部青紫伴口唇緊縮,多為疼痛發作之象;「心痛色蒼蒼如死狀」,形容心區疼痛時面色青灰,神情僵滯,乃心肝氣血瘀滯之重症。
  2. 體表色澤

    • 局部皮膚青黑,如瘀斑、紫暗,常見於跌打損傷或寒凝血瘀之痛證(如凍瘡、痛經)。
    • 久病見面色黧黑,多屬腎陽虛衰,陰寒凝滯,伴隨頑固性疼痛(如腰痛、骨節痛)。

病機分析

  • 寒凝血瘀:寒性收引,易致氣血凝滯,脈絡拘急,故疼痛多見青黑之色。如《素問·舉痛論》云:「寒氣入經而稽遲,泣而不行,客於脈外則血少,客於脈中則氣不通,故卒然而痛。」
  • 氣滯血瘀:肝氣鬱結或外傷導致血行不暢,瘀血內停,其色青紫,痛處固定拒按。
  • 陽虛陰盛:腎陽不足,陰寒內生,氣化失司,水飲停聚,可見面色黑而隱痛綿綿。

典籍佐證

  • 《醫宗金鑒·四診心法》強調:「青黑黯慘,無論病之新久,總屬陽氣不振。」
  • 《傷寒論》中「面色黧黑」之少陰病,亦與陰寒內結、真陽衰微相關,常伴身痛、四肢厥逆。

此理論歷代醫家沿用至今,成為望診辨痛之關鍵依據,結合脈證,可精準判讀病性與病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