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青黃凸出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青黃凸出

青黃凸出為中醫眼科病證名,首見於清代醫家張璐所著《張氏醫通》卷八。其文載:「青黃凸出者,風輪破碎,內中膏汁綻出也。」此證屬目疾之重症,多因肝膽風熱熾盛,或外傷損及目絡,致風輪(即黑睛,相當於現代醫學之角膜)破損,內裹之膏汁(眼內津液或神膏)外溢,形成局部隆起,色呈青黃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肝膽火熾:肝開竅於目,若情志鬱結或外感風熱,引動肝膽之火上炎,灼傷風輪,致其破潰。
  2. 外傷損目:銳物刺傷或撞擊,直接損及黑睛,膏液外滲而成凸出。
  3. 陰虛火旺:腎陰虧虛,虛火上擾,亦可煎灼目絡,誘發此證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患眼黑睛局部破損,可見青黃色隆起,周圍或有赤脈纏繞。
  • 畏光流淚,視物模糊,甚則疼痛劇烈。
  • 若兼夾濕熱,則膏汁濁而黏稠;若氣血瘀滯,則凸處色暗紫滯。

古籍考據
《張氏醫通》將此證與「青黃牒出」並論,二者皆屬風輪破損、膏液外溢之變證,然「牒出」多指膜狀物脫離,而「凸出」偏重局部隆起之形貌。明代《證治準繩·七竅門》亦提及類似病機,強調「目絡壅塞,膏液不得回流」為關鍵。

治法探討
歷代醫家主張內外合治:

  • 內治:清瀉肝膽實火,方用龍膽瀉肝湯加減;若陰虛火旺,則以知柏地黃丸滋陰降火。
  • 外治:古法以黃連膏、膽汁二連膏點眼,現代可配合清熱解毒類眼藥外塗。

此證預後與破損程度密切相關,若及時調治,風輪得養,可免膏液耗竭之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