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青記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青記
青記為中醫病證名,指面部出現青紫色斑印之症候。清代醫家王清任於《醫林改錯》卷上論述:「血瘀症,長於天庭者多,三十付可愈。白癜、紫癜、紫印、青記,自古無良方者,不知病源也。」此症多因氣血瘀滯,絡脈不通所致,斑色或青或微紫,常見於前額正中部位,病程纏綿,消退不易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青記之形成與「血瘀」密切相關。血液運行不暢,瘀阻於面部絡脈,致使局部氣血失於濡養,久而化為青紫斑印。此症多見於先天稟賦不足,或後天情志失調、外傷等因素,導致氣滯血瘀,發於皮表。
臨床表現
青記主要特徵為面部(尤以天庭為多見)出現邊界清晰之青紫色斑塊,按之不褪色,表面平滑無鱗屑,多無痛癢感。其色澤深淺與瘀血程度相關,輕者呈淡青,重者轉為深紫,病程長者可能伴隨其他血瘀症狀,如舌質紫暗、脈澀等。
治法與方藥
王清任主張以「通竅活血湯」為主方,此方專治頭面血瘀諸症,由赤芍、川芎、桃仁、紅花、老蔥、生薑、大棗、麝香等組成,功在活血通絡、開竅散結。方中麝香辛香走竄,能引藥上行,透達面部瘀滯;桃仁、紅花破血逐瘀;赤芍、川芎行氣活血,共奏化瘀消斑之效。
若兼氣虛者,可酌加黃耆、黨參以益氣行血;血瘀日久化熱者,佐以丹皮、生地涼血化瘀。外治方面,古代醫家或有配合針灸刺絡放血之法,取局部穴位或耳尖放血,以助疏通瘀阻。
古籍探源
《醫林改錯》強調青記等皮膚斑印「自古無良方」,實因過往醫家未明其病源於血瘀。王清任從解剖實證角度,提出「瘀血內阻」之說,並創活血方劑,為後世治療此類頑症開拓思路。此症與「紫癜」「白癜」等鑑別,在於色澤與病機差異:紫癜多屬血熱妄行,白癜則常責之風邪搏於肌膚,而青記專主血瘀,治法迥異。
青記一症,體現中醫「有諸內必形諸外」之理論,透過調理內在氣血,以達外症之癒,亦為中醫整體觀之具體實踐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