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青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青瘕
病名:青瘕為八瘕之一,屬瘕證範疇,其特徵為瘕聚生於兩脅,因肝主脅肋,其色屬青,故稱「青瘕」。此病多因氣機鬱滯、血行不暢,或外邪侵襲,致瘕塊無形而氣衝不定,病位涉及肝經所絡之區域。
病因病機:
- 情志失調:肝主疏泄,情志抑鬱或忿怒傷肝,導致氣滯血瘀,久而成瘕。
- 產後調攝失宜:新產之後,氣血虧虛,若過早沐浴或風寒外襲,邪氣乘虛客於脅下,形成青瘕。
- 外邪內侵:風寒濕邪侵襲經絡,阻滯氣血,凝聚成瘕。
臨床表現:
- 主症:瘕聚於左右脅下,或藏於背膂,上連肩胛,觸之無固定形質,時聚時散。
- 兼症:
- 腰下急痛,腹中有氣上衝。
- 面色萎黃,四肢浮腫,乃肝鬱脾虛之象。
- 二便不利,因氣機壅滯,影響三焦水道。
- 涎唾增多,為脾虛濕泛所致。
- 食慾不振,因肝氣犯胃,運化失司。
- 特殊見證:若見崩中下青汁(青色分泌物),多屬產後風邪化熱,損傷衝任。
治法與方藥:
- 內治:
- 疏肝理氣:宜用柴胡疏肝散加減,以調暢氣機。
- 活血消瘕:可選桂枝茯苓丸配合鱉甲、三棱、莪朮等破血消癥之品。
- 健脾化濕:若見脾虛濕盛,佐以四君子湯或參苓白朮散。
- 外治導法:
- 古籍載「坐導戎鹽散」,以戎鹽(青鹽)配合他藥局部外用,取其軟堅散結之效。
相關概念:
- 瘕:泛指腹中結塊,聚散無常,病在氣分。
- 八瘕:為中醫對瘕證的分類,除青瘕外,尚有黃瘕、燥瘕、血瘕等,各因病因、病位不同而異。
- 症瘕:症為有形固定,瘕為假聚遊移,二者常並稱,但青瘕屬瘕之範疇。
青瘕之辨治,需結合氣血陰陽及經絡所屬,尤重肝脾調和,臨證當審因論治,不可拘泥成方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