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青筋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青筋
一、證名
青筋指人體體表異常顯露之青色筋脈,多因氣血瘀滯、經絡不暢或外邪內蘊所致,常見於瘀血、蟲積、痧證等病證。
- 瘀血證
《張氏醫通·鼓脹》記載:「畜血成脹,腹上青紫筋見,或手足有紅縷赤痕,小水不利,大便黑。」此類青筋多因血行不暢,瘀阻脈絡,顯現於體表,尤見於腹部或四肢。治法宜活血化瘀,如《金匱要略》之下瘀血湯,專攻瘀血內結之證。 - 蟲積腹痛
《症因脈治》卷四云:「肚大青筋,此蟲積腹痛之症也。」此指腹壁靜脈曲張,伴隨腹部脹大,多因寄生蟲內擾,氣血阻滯所致。治宜驅蟲消積,如秘方萬應丸等,以疏導氣機、化解積滯。此證常見於肝硬化腹水等重症,反映肝脾失調,脈絡瘀阻。 - 痧證
青筋亦見於痧證,因暑濕穢濁之邪閉阻經絡,氣血逆亂,體表浮現青紫筋脈。治當宣通痧毒,如刮痧、刺絡放血等法,以開泄邪氣。
二、推拿穴位名
青筋又稱「陽筋」,為小兒推拿特定穴位,位於腕部掌側橫紋正對食指處。《小兒按摩經·六筋》載:「青筋:乃純陽屬木,以應肝與膽,主溫和,外通兩目。」此穴屬肝膽經氣所繫,與目竅相通。
- 主治
- 外熱內寒:掐揉青筋可發散表邪,調和寒熱。
- 目疾:如目赤澀痛、多淚等肝火上炎之症,掐之能疏泄肝火。
- 汗法運用:掐此穴至汗出為度,可解表邪、調營衛。
三、中醫理論基礎
青筋之顯露,與「肝主筋」「心主血脈」密切相關。肝藏血,主疏泄,若肝氣鬱結或血瘀,則筋脈失養,青筋浮露;心脈瘀阻亦會使血行不暢,顯於體表。此外,脾虛濕盛、氣滯水停,亦可導致腹壁青筋暴露,如鼓脹病機中「氣、血、水互結」之象。
四、臨床辨證要點
-
部位辨證
- 腹部青筋:多屬肝脾瘀阻,見於鼓脹、癥瘕。
- 四肢青筋:常見於血瘀或寒凝脈絡,如凍瘡、靜脈曲張。
- 頭面青筋:多與肝陽上亢或風痰上擾有關。
-
色澤與形態
- 青紫怒張:多為血瘀重證。
- 淡青隱現:常見於氣虛血弱,兼夾寒濕。
此證需結合四診,辨明虛實寒熱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