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青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青睛
青睛為中醫眼科專有名詞,首見於明代傅仁宇所著之《審視瑤函》,又稱黑睛,屬眼球前部透明之角膜部分。清代顧錫於《銀海指南》進一步闡述:「青睛屬肝木,為風輪。」此論以五行學說為基礎,將眼部結構與臟腑功能相應,歸納於「五輪學說」體系。
中醫理論基礎
- 肝主青睛:
中醫認為「肝開竅於目」,青睛歸屬肝臟所主,對應五行之「木」。肝氣疏泄與肝血濡養,直接影響青睛之清透與功能。若肝經風熱或陰血虧虛,可致青睛病變,如目赤腫痛、翳障等。 - 風輪定位:
五輪學說中,青睛屬「風輪」,與肝膽相繫。風輪病證多因外感風邪、肝火亢盛,或肝腎陰虛所致,臨床常見畏光流淚、視物模糊等症。
生理與病理
- 正常狀態:
青睛應晶瑩透亮,無混濁瘀滯,為目視萬物之關鍵。其透明性依賴肝血滋養與津液潤澤。 - 病變表現:
肝經風熱上攻,可致青睛生翳(如聚星障);肝陰不足則易見乾澀昏花;若外傷或邪毒侵襲,或現凝脂翳、黃液上衝等重症。
古籍補充
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提及:「黑睛內應於肝,肝氣通則光明照鑒。」強調肝氣調達對青睛健康之重要性。此外,《目經大成》亦載,青睛疾患需辨虛實,實者瀉肝火,虛者滋肝陰,體現中醫辨證論治特色。
青睛之說,融合解剖觀察與臟象理論,為中醫眼科獨特之診療依據,歷代醫家皆重視從肝論治眼疾,反映整體觀念之臨床應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