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青龍擺尾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青龍擺尾
青龍擺尾為中醫傳統技法之一,主要應用於針刺手法與導引練功兩大領域,其操作方式與臨床效用各有側重,以下分述之。
一、針刺手法
青龍擺尾,又稱「蒼龍擺尾」,屬飛經走氣四法之一,首載於明代醫家徐鳳所著《金針賦》。此法強調行氣導引,適用於經絡氣血壅滯之證。
操作要領
- 進針得氣:先將針刺入穴位,待得氣(針下產生酸、麻、脹、重等感覺)後,調整針尖方向,斜向病所。
- 持針擺動:針尖斜刺後,保持針體不進不退,手握針柄,左右緩慢搖擺,幅度宜小,動作如龍尾擺動,或似舵手扶舵,以引導經氣。
- 分層行針:另有一說法(見《針灸問對》),主張行針時先提針至淺部(天部),再配合按壓與搖動手法,以增強氣血疏導之效。
臨床應用
此法主要用於氣血運行不暢、經絡阻塞之症,如局部疼痛、痹證、氣滯等,能促進經氣流通,使氣至病所,從而達到疏通經絡、調和氣血之效。
二、導引練功
青龍擺尾亦見於傳統導引術,屬肢體運動療法之一,載於《中醫正骨經驗概述》。此法著重於腕關節的活動,適用於腕部勞損、氣血不暢等疾患。
操作要領
- 起式:兩臂向前平舉,與肩同高,掌心向下,全身放鬆。
- 擺動手法:雙手掌心保持向下,以腕關節為軸,向內、向外徐徐擺動,動作宜緩慢均勻,如青龍擺尾之勢。
- 呼吸配合:動作與自然呼吸相協調,以增強氣血運行。
臨床應用
此法能舒展腕部經筋,促進手三陰、手三陽經氣血流通,適用於腕關節僵硬、腱鞘炎、氣血瘀滯等症,亦可用作養生保健,增強上肢氣血循環。
總結
青龍擺尾作為中醫特色技法,無論在針刺或導引領域,均體現「以動引氣」的核心理念,透過特定的手法或動作,調動氣血運行,達到治病養生之效。其操作雖有不同,然皆以「通」為要,契合中醫「通則不痛」的理論基礎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