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程本遐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程本遐(生卒年不詳),字永齡,清代安徽績溪人氏,為新安醫學流派代表人物之一。初以儒業為本,工於詩詞,後承家學淵源,轉攻醫道,精研《黃帝內經》奧旨,兼涉歷代方書,於中醫理論與臨證皆有獨到見解。
學術淵源與理論特色
程氏治醫以《內經》為宗,尤重臟腑氣化理論,強調「三焦辨證」在溫病診療中的樞紐作用。其脈學思想承襲《難經》「獨取寸口」之說,並參合張仲景、滑壽諸家,主張「脈證合參,以脈測機」,在《脈證指微》中詳述二十八脈主病與臟腑虛實關聯,提出「脈有真假,當審氣血」之辨證要訣。
臨證著述
- 《脈證指微》:全書分三卷,首論寸關尺分部配屬五臟六腑之理,次析浮沉遲數等常見脈象於傷寒、溫病、雜病中的動態變化,末附婦科、兒科特殊脈法。書中特重「胃氣脈」辨識,認為「脈得中和之象者,雖病易愈」,體現其重視正氣的學術傾向。
- 《醫方類編》:輯錄漢唐至明清驗方千餘首,按風寒暑濕燥火六淫分類,每方註明源流、加減法及禁忌。其中對李東垣補中益氣湯、朱丹溪大補陰丸等名方的註解,融入新安醫家「固本培元」思想,強調「調脾胃以安五臟」的治療原則。
學術影響
程氏醫論深具新安醫學「融通古今」特色,其對溫病初期「邪在膜原」的辨治思路,啟發後世醫家對達原飲的化裁應用。另於《醫方類編》中收錄大量江南濕熱病證治驗,反映清代醫家對地域性疾病的認識深化,對徽州地區醫藥發展有重要貢獻。
附:程氏代表性學術觀點
- 「治病必求其本,本者,陰陽失衡之樞也」——闡發《內經》治本思想,臨證善用五行生剋調理臟腑關係
- 「脈貴有神,色貴有澤」——診法上主張形神合參,注重患者整體氣機盛衰
- 「藥不在奇,對證則靈」——方劑運用講究君臣佐使嚴謹配伍,反對堆砌名貴藥材
其著作現存清道光年間刻本,部分內容收入《新安醫籍叢刊》,為研究中醫脈學與方劑學發展的重要文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