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青膜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青膜

青膜為中醫眼科病證名,指眼生翳膜而色澤泛青之症,首載於《眼科龍木集》。此症屬外障眼病範疇,多因風熱邪毒上攻目絡,或肝經鬱火、氣血瘀滯所致。其翳膜生於黑睛(角膜)或白睛(結膜)表層,呈青灰色,可伴見畏光流淚、視物昏矇等症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風熱犯目:外感風熱之邪,循經上擾目竅,灼傷睛珠,化生翳障。
  2. 肝火上炎: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化火,火性上炎,燔灼目絡,結為青膜。
  3. 氣血瘀滯:久病入絡或外傷損目,致氣血運行不暢,瘀血凝結成膜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眼部可見片狀或點狀翳膜,色青灰或淡綠,邊緣模糊或清晰。
  • 或兼見白睛赤脈纏布、黑睛混濁,自覺眼澀刺痛、視力減退。
  • 舌脈多見舌紅苔黃、脈弦數(肝火證),或舌暗有瘀斑、脈澀(血瘀證)。

治法與方藥

  • 疏風清熱:選用《銀海精微》撥雲退翳散(蟬蛻、木賊、黃連等),清解風熱,退翳明目。
  • 清肝瀉火:以龍膽瀉肝湯加減,配合谷精草、密蒙花等清肝退翳。
  • 活血消翳:若瘀象明顯,可用血府逐瘀湯石決明散,化瘀通絡,散結消膜。

外治法
古方載琥珀煎(琥珀、珍珠、冰片等研末點眼)或黃連膏外塗,以清熱解毒、消翳護睛。針灸可取睛明、瞳子髎、太衝等穴,疏調肝目氣機。

青膜之辨治須分虛實,實者重在清泄,虛者需滋養肝腎,兼顧標本。歷代醫家如傅仁宇《審視瑤函》亦強調「退翳當先辨經絡」,結合五輪學說,從肝、心、肺等臟腑論治,以達退膜復明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