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青蛇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青蛇毒

青蛇毒,又稱青蛇便,為中醫外科病名,首載於《外科大成》卷二。其特徵為下肢出現青紫色腫脹,形如青蛇蜿蜒,故名。此病多因腎經虛損,濕熱下注,氣血瘀滯於經絡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本病之發,主要與腎經虛損及濕熱下注有關。腎主水,若腎氣不足,水濕運化失常,則濕濁內停;復因濕熱之邪外侵,或飲食不節,濕熱內生,下注於下肢經絡,阻滯氣血運行,瘀血凝滯,遂發為青蛇毒。

臨床表現

初起時,小腿肚(多見於腓腸肌部位)呈現青紫色腫脹,形狀狹長,約二、三寸,質地堅硬,按之疼痛。其形或頭大尾小,狀似青蛇。全身可伴隨惡寒、壯熱等症狀,顯示邪毒熾盛。

根據腫脹走勢,可分為兩類:

  1. 蛇頭向下者:毒邪較輕淺,病勢較緩。
  2. 蛇頭向上者:毒邪深重,病勢兇險,易向近端蔓延。

治療方法

外治法

  1. 蛇頭向下者:急刺蛇頭處(腫脹下端)半寸至一寸,放出紫黑瘀血,外敷拔釘散或離宮錠,以拔毒消腫。
  2. 蛇頭向上者:急刺蛇頭處(腫脹上端)一、二寸,排出紫黑血後,於針孔插入白降丹細錠,外敷太乙膏或太乙紫金錠,以化腐拔毒。

內治法

內服方劑以清熱解毒、活血化瘀為主,可選用仙方活命飲加減,隨證配伍清熱利濕、涼血散瘀之品。若熱毒熾盛,可加黃連解毒湯;若瘀血明顯,可合桃紅四物湯。

現代醫學對應

青蛇毒相當於現代醫學所稱之血栓性靜脈炎(急性期),多因下肢靜脈血栓形成,伴隨炎症反應所致。中醫治療著重於清熱解毒、活血通絡,以改善局部氣血瘀滯狀態。

此病之治療,需辨明毒邪深淺,施以相應外治與內服之法,方能有效控制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