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青水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青水
病名,屬水腫病之一,為「十水」分類中與肝臟密切相關之證型。其病因病機根源於肝,臨床特徵為水腫先起於面部,漸次蔓延至全身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青水之成,主因肝失疏泄,氣機鬱滯,影響水液代謝。肝主疏泄,性喜條達,若情志不遂、肝氣鬱結,則氣滯水停;肝鬱化火,灼傷陰液,亦可導致津液輸布失常。此外,肝病及脾,脾失健運,水濕內停,與肝鬱互結,進一步加重水腫。
臨床表現
青水初起,患者多見面部浮腫,尤以眼瞼為著,隨病情發展,水腫漸次波及四肢及全身。可伴見胸脅脹滿、情緒抑鬱、口苦咽乾等肝鬱症狀,或兼有納差、腹脹等脾虛濕困之象。舌質多偏紅或暗滯,苔薄白或微黃,脈弦或弦滑。
辨證論治
青水屬「肝水」範疇,治療當以疏肝解鬱、利水消腫為大法,兼顧健脾化濕。常用方劑如柴胡疏肝散合五苓散加減,以疏肝理氣、通陽利水;若肝鬱化熱明顯,可佐以龍膽瀉肝湯清泄肝火。針灸可取太衝、陽陵泉疏肝解鬱,陰陵泉、水分利水消腫。
古籍考證
《中藏經·論水腫脈證生死候》明確指出:「青水者,其根起於肝,其狀先從面腫,而漸行一身也。」此論述揭示青水與肝之關聯性,並強調其水腫由頭面漸及全身之特點。後世醫家如《醫宗金鑒》亦將水腫分為風水、皮水、正水、石水等,而青水之論,尤重肝氣鬱滯與水濕互結之病機。
相關概念
青水屬「十水」之一,與其他水腫證型如「心水」、「脾水」等,皆以臟腑功能失調為本,水濕泛溢為標,然病位與表現各異。臨床需詳辨臟腑虛實,方能精準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