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青腿牙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青腿牙疳
病證名,首載於《瘍醫大全》卷十六,其文提及:「凡病牙疳腐血者,其下必發青腿,二者相因而生。」此症特徵為牙疳(齒齦潰爛)與下肢青腫並見,屬中醫外科與內科交雜之證候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此病多因外感寒濕之邪,內蘊胃腸鬱熱所致。寒濕凝滯經脈,阻遏氣血運行,致使下肢經絡瘀阻,氣滯血瘀,故見青紫腫硬;而胃熱上炎,燻灼齒齦,則發為牙疳潰腐。二者上下相應,形成「上熱下寒」之病機格局。
臨床表現
- 牙疳症狀:初起齒齦腫痛,漸而潰爛流膿血,嚴重者穿腮破唇,腐肉脫落,口臭難聞。
- 下肢症狀:兩腿青紫腫脹,皮膚呈現片狀紫斑,色如茄黑,觸之堅硬,伴隨疼痛,步履困難。
- 全身兼症:或見四肢浮腫、關節疼痛,甚者因氣血瘀滯而肢體麻木。
鑑別診斷
此症與「壞血病」(維生素C缺乏)症狀相似,然中醫更強調寒濕與熱毒交爭之病機,而非單純營養匱乏。此外,需與「瓜藤纏」(下肢結節性紅斑)及「流火」(丹毒)區分,後者多屬濕熱下注,少有牙疳併發。
治療原則
治法以「溫通經絡,解毒消疳」為主,標本兼顧:
- 內治方藥:
- 主方選用《瘍醫大全》之「活絡流氣飲」加減,以活血化瘀、通絡散寒為基礎,佐以黃連、金銀花等清解上焦熱毒。
- 若寒濕偏重,可加桂枝、獨活以溫散;若熱毒熾盛,則增石膏、知母以清胃火。
- 外治法:
- 牙疳潰處可用「冰硼散」或「錫類散」外敷,以祛腐生肌。
- 下肢青腫可配合艾灸或溫針,以行氣活血。
調護與食療
傳統中醫強調「藥食同源」,建議多食新鮮蔬菜、水果(如梨、藕),既能清胃潤燥,又可助氣血生化。另可適量服用生薑、紅糖等溫散之品,以化散下肢寒凝。
此症屬中醫疑難重症,歷代醫家多強調「上下同治」之重要性,臨床需審證求因,靈活調方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