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青紋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青紋
青紋為中醫診斷學專有名詞,首載於清代醫家林之翰所著《四診抉微》,屬小兒指紋診法之重要徵象。小兒食指絡脈顯現青色,稱為青紋,其診斷意義與中醫「五色主病」「經絡氣血」理論密切相關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青紋之形成與肝風內動、氣滯血瘀、寒凝經脈等病機相關。青色屬肝,五行應木,主風、主痛、主驚搐。小兒臟腑嬌嫩,肝常有余,若外感風邪、內傷飲食,或情志不遂,易致肝氣鬱滯,化火生風,反映於絡脈則見青色。此外,《靈樞·經脈》提出「青為寒」,若寒邪客於經絡,氣血凝澀,亦可使指紋色青。
臨床意義
- 主驚風:青紋多見於小兒急驚風或慢驚風初期,因肝風內動,筋脈拘急,指紋青紫而滯澀,常伴高熱、抽搐、目睛上視等症。
- 主痛證:寒凝氣滯所致腹痛、疝氣等,指紋青而沉隱,如《幼幼集成》云:「青色而沉者,為內寒腹痛。」
- 主痰瘀:若青紋兼見絡脈迂曲,多提示痰瘀互結,常見於癲癇、喘嗽等病證,因痰阻絡脈,血行不暢而發青。
鑑別診斷
青紋需與其他指紋色澤互參:
- 紫紋:多屬熱極或瘀血重證,青中透紫為熱盛動風之兆。
- 紅紋:主外感表證,若青紅相兼,則為風寒化熱。
- 黑紋:提示病勢深重,青黑隱現者多為寒毒內伏。
理論延伸
《小兒藥證直訣》指出,小兒指紋「青而長者,為肝病」,結合三關定位(風、氣、命),青紋現於氣關多主肝脾不和,現於命關則病深及腎。後世醫家如陳復正《幼幼集成》進一步闡述,青紋浮露為外感風邪,沉滯為內傷積滯,臨證須辨其深淺動靜。
青紋之辨證須四診合參,結合脈象、舌象及全身症狀,方能準確判斷病性與病位,為中醫兒科獨特診法之精髓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