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輕劑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輕劑
方劑學名詞
- 十劑之一
輕劑為中醫方劑分類「十劑」中的一種,主要由輕清升散之藥組成,具有疏解肌表邪氣的作用。《沈氏尊生書·要藥分劑》引徐之才所言:「輕可去實,麻黃、葛根是也。」意指輕劑能透達表邪,解除外感實證。張從正進一步闡釋:「風寒之邪,如客皮膚,頭痛身熱,宜解其表。《內經》所謂因其輕而揚之也。」此類方劑順應病邪輕浮之性,以輕揚升散之藥發散表邪,適用於外感風寒、風熱初起,症見惡寒發熱、頭痛身痛等表證。輕劑的代表藥物如麻黃、葛根、薄荷、桑葉等,其性輕清上行,能宣通肺衛、開泄腠理,使邪從汗解。此類方劑多用於解表法,如《傷寒論》中的麻黃湯、葛根湯等,皆屬輕劑範疇。
- 方劑作用輕重之分
輕劑亦指同一類方劑中作用較為和緩者,與重劑相對。《傷寒論翼·制方大法》云:「其間有輕重之分,下劑之輕者,只用氣分藥;下劑之重者,兼用血分藥。酸苦湧洩,下劑之輕者,故芍藥枳實為輕劑;咸苦湧洩,下劑之重者,故大黃芒硝為重劑。」此處「輕劑」強調方劑的藥力緩和,如芍藥、枳實配伍,能調和氣機、緩下通便,而大黃、芒硝則屬峻下之品,力道較猛。在中醫臨床辨證中,輕劑多用於病勢較輕、體質較弱或需漸進調治者,避免過度攻伐傷正。例如,外感表證初起,若邪淺病輕,可用辛涼輕劑如桑菊飲;若裏實不甚,則以輕下之劑如枳實導滯丸緩通腑氣。
總結
輕劑在中醫理論中具有雙重涵義:一為解表祛邪的輕清方劑,二為作用緩和的治療方藥。其運用體現中醫「因勢利導」、「分級施治」的辨證思想,強調根據病邪性質與患者體質,選擇適宜的藥物與劑量,以達祛邪不傷正之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