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傾移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傾移
在中醫理論中,「傾移」一詞首見於《靈樞·病傳》,其文曰:「今余已聞陰陽之要,虛實之理,傾移之過,可治之屬。」此概念與人體正氣的盛衰及病邪的傳變密切相關,主要描述正氣虛弱時,病邪乘虛而入,導致疾病由淺入深、由一臟腑傳至他臟腑的病理過程。
傾移的內涵
- 正氣不固
「傾移」的基礎在於正氣不足。《黃帝內經》強調「正氣存內,邪不可干」,若正氣虛損,衛外功能失調,外邪易侵襲人體,或內生之邪滯留,進而引發疾病傳變。此過程體現了「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」的病理機制。 -
病邪傳變
病邪的「傾移」可表現為表裏傳變、經絡傳變或臟腑相傳。例如:- 由表入裏:外感風寒初期在皮毛,若正氣不支,邪氣可內傳於肺,出現咳嗽、氣喘等症。
- 臟腑相傳:依據五行生剋關係,如肝病傳脾(木乘土)、心病傳肺(火克金)等,皆屬「傾移」之範疇。
傾移與陰陽虛實的關係
《靈樞》提及「陰陽之要,虛實之理」為理解傾移的關鍵:
- 陰陽失衡:陽虛則寒邪易侵,陰虛則熱邪內生,皆可加速病邪的傳變。
- 虛實夾雜:正氣虛而邪氣實時,疾病易迅速傾移,如《傷寒論》中少陽病轉屬陽明,即因正虛邪盛所致。
臨床意義
傾移的概念提醒醫者需重視疾病動態變化,尤其在治療時需:
- 固護正氣:如用黃芪、人參等補益藥,強化機體抗邪能力。
- 截斷病勢:根據傳變規律預先用藥,如肝病恐傳脾時,可佐以健脾藥物(見《金匱要略》「見肝之病,知肝傳脾,當先實脾」)。
綜言之,「傾移」揭示了中醫對疾病演變的整體觀,強調正氣與邪氣互動的動態平衡,為辨證論治的重要依據之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