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圊膿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圊膿血,證名。大便下膿血。一作清膿血。《金匱要略.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》:「下利脈數而渴者,令自愈。設不差,必圊膿血,以有熱故也。」詳見便膿血、膿血痢條。
圊,音同「坑」,古代廁所的通稱。膿血,指大便中帶有膿血。圊膿血,即大便下膿血。
圊膿血是一種以大便下膿血為主要表現的疾病。其發病原因,主要與熱邪入侵腸道有關。熱邪入侵腸道,會導致腸道黏膜充血、水腫、潰爛,從而出現大便下膿血的症狀。
圊膿血的臨床表現,主要有大便下膿血、腹痛、腹瀉、發熱等。其中,大便下膿血是本病的主要表現。膿血的顏色,可為淡紅色、鮮紅色或暗紅色。膿血的量,可為少量,也可為大量。腹痛的程度,可為輕微,也可為劇烈。腹瀉的次數,可為一次,也可為多次。發熱的程度,可為低熱,也可為高熱。
圊膿血的治療,以清熱解毒、涼血止血為主。常用方藥有黃連解毒湯、清熱燥濕湯、涼血止血湯等。
圊膿血的預後,一般較好。如果治療及時,可以完全治癒。如果治療不及時,可能會導致大出血、腸穿孔等嚴重併發症。
圊膿血的飲食,應以清淡易消化為主。忌食辛辣、刺激性食物。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,以補充維生素和礦物質。
圊膿血的護理,應注意休息,避免勞累。保持大便通暢,避免便秘。注意個人衛生,勤洗手。
圊膿血是一種常見的疾病,如果出現大便下膿血的症狀,應及時就醫,以免延誤治療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