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圊膿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圊膿血

圊膿血,又稱清膿血,為中醫證候名,指大便中夾雜膿血之症。此證首見於《金匱要略·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》:「下利脈數而渴者,令自愈。設不差,必圊膿血,以有熱故也。」意指若下利(腹瀉)兼見脈數、口渴等熱象,若未自癒,則可能轉為便下膿血,此因熱邪內蘊,灼傷腸絡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圊膿血多因濕熱毒邪蘊結腸道,或疫癘之氣侵襲,導致氣血瘀滯,腐肉敗血,化為膿血而下。其病位主要在大腸,與脾、胃、肝、腎等臟腑功能失調相關。常見病因如下:

  1. 濕熱蘊結:飲食不節,過食肥甘厚味,濕熱內生,下注大腸,灼傷血絡。
  2. 疫毒侵襲:外感時邪疫毒(如痢疾桿菌),邪熱熾盛,腐蝕腸膜。
  3. 脾虛氣陷:久病或素體脾虛,中氣不足,統血無權,血溢腸間。
  4. 肝鬱乘脾:情志失調,肝氣鬱結,橫逆犯脾,氣滯血瘀,化熱成膿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大便中混雜膿血,色鮮紅或暗紅,質黏稠,或如凍狀,排便時肛門灼熱、裏急後重(便意頻繁卻排便不暢)。
  • 兼症:腹痛拒按、發熱、口渴、小便短赤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(濕熱證);若久病則可見神疲乏力、面色萎黃(虛證)。

相關證型與鑑別

  1. 膿血痢(痢疾):專指疫毒痢或濕熱痢,以腹痛、裏急後重、便膿血為特徵,病勢急驟,多屬實熱證。
  2. 腸風下血:大便帶血,色鮮紅,但無膿液,多因風熱或濕熱損傷腸絡。
  3. 臟毒便血:血暗紫黏稠,伴肛門腫痛,屬熱毒壅盛。

中醫治法

清熱解毒、涼血止痢為主,依證型配伍:

  • 濕熱證:選方芍藥湯(黃芩、黃連、芍藥、木香等)或葛根芩連湯加減。
  • 疫毒熾盛:用白頭翁湯(白頭翁、黃連、黃柏、秦皮)清熱解毒。
  • 脾虛夾濕參苓白朮散香連丸,健脾化濕兼清餘熱。
  • 久病傷陰駐車丸(黃連、阿膠、當歸)養陰清腸。

古籍論述

《醫宗金鑒》提及:「痢疾膿血,熱傷血分,芍藥湯主之。」強調熱邪入血分時,需重用芍藥調和營血。《景岳全書》則分虛實論治,實者宜清,虛者宜溫澀。

此證需結合整體辨證,細察寒熱虛實,方能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