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圊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圊血

圊血,又稱清血,是中醫學中的一種證名,指的是大便出血的情況。這個名詞出現在《傷寒論.辨太陽病脈證並治》和《傷寒貫珠集》等文獻中。《傷寒貫珠集》中記載:“太陽病,以火燻之,不得汗,其人必躁,到經不解,必圊血,名為火邪。” 另外,《傷寒貫珠集》中也將圊血解釋為便血的意思。關於便血的詳細內容,可以參考相關的條目。

圊血的發生主要是因為熱邪侵襲引起的,熱邪會灼傷腸道,造成腸道出血。臨床上,圊血的特徵是大便帶血,血色鮮紅,且出血量較多,同時還伴有腹痛、腹瀉、發熱等症狀。在治療圊血時,主要以清熱涼血和止血為主要方向。常用的方劑包括清熱涼血湯、涼血止血湯等。

為了預防圊血的發生,有以下一些方法可以採取:

  1. 飲食宜清淡,避免攝取辛辣刺激性食物。
  2. 注意個人衛生,不吃未經適當處理的食物。
  3. 確保正常的大便頻率,避免便祕的發生。
  4. 適度鍛煉,增強身體素質。

如果出現圊血的症狀,應及時就醫,以免延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