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圊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圊血
證名,指大便下血之症,又作「清血」。首見於《傷寒論·辨太陽病脈證並治》:「太陽病,以火熏之,不得汗,其人必躁,到經不解,必圊血,名為火邪。」清代醫家尤在涇於《傷寒貫珠集》進一步闡釋:「圊血,便血也。」此症屬中醫「便血」範疇,然其病因病機與治療須結合具體證型辨析。
中醫病機與辨證
- 火邪迫血:
如《傷寒論》所述,太陽病誤用火熏法,熱邪內陷,灼傷陰絡,血溢腸道而致圊血。此屬「熱迫血行」之實證,常見血色鮮紅、量多,伴煩躁、口渴、舌紅苔黃等熱象。 - 濕熱下注:
多因飲食不節,濕熱蘊結大腸,損傷血絡,見便血黏滯、肛門灼熱,或夾黏液,舌苔黃膩。 - 脾虛不攝:
氣虛失統,血不循經,症見便血黯淡、淋漓不盡,兼面色萎黃、乏力,舌淡脈弱。 - 瘀血內阻:
久病入絡,瘀血阻滯腸道,血不歸經,可見便血色紫黑、腹痛拒按,舌有瘀斑。
古籍論述延伸
- 《金匱要略》提及「下血,先便後血,此遠血也……先血後便,此近血也」,區分出血部位(遠近)與病性(寒熱虛實)。
- 《景岳全書》強調便血「有濕熱、有虛寒、有積瘀」,治療需分標本緩急。
與相關證候鑑別
- 便血:廣義泛指腸道出血,圊血屬其一種,然圊血多強調外感熱邪或火毒所致之急性出血。
- 腸風:風熱客於腸道,便血鮮紅、噴射如濺,與圊血之熱迫有相似,但病機側重不同。
此症臨床須四診合參,結合血色、質地及全身症狀,辨明寒熱虛實,方可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