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清便自調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清便自調
「清便自調」為中醫經典術語,首見於《傷寒論·辨太陽病脈證並治》,用以描述人體二便(大便與小便)狀態調和、排泄正常的生理表現。此概念源自古代醫家對疾病轉歸與臟腑功能的觀察,尤其於外感病治療過程中,作為判斷裡證與表證緩急的重要依據。
詞義考據
「清」通「圊」,古義指廁所,引申為排泄物;「便」泛指大小二便。歷代注家對「清便自調」的解讀略有分歧:
- 《傷寒論》原義:張仲景以「清便自調」對比「下利清穀」,強調大便恢復正常。如太陽病誤下後,若下利止而大便調和,則提示裡陽漸復,可轉而解表。
- 方有執《傷寒論條辨》:提出「小便清、大便調」的雙重涵義,認為「清」特指小便清澈無濁,反映下焦氣化功能正常。
中醫理論內涵
-
生理基礎
- 大便調和:反映脾胃運化、大腸傳導功能協調。糞質成形、排泄通暢,無溏泄或燥結。
- 小便清澈:提示膀胱氣化如常,三焦水道通利,津液代謝無異常熱濁內蘊。
-
病機辨證意義
- 表裡先後治則:在《傷寒論》中,若患者從「下利清穀」轉為「清便自調」,標誌裡寒已解(如四逆湯證緩解),此時身疼痛等表證成為主要矛盾,可改用桂枝湯解表。
- 六經傳變指標:三陰病若見二便自調,常為陽氣來復之佳兆;陽明病過程中二便驟然失調,則可能提示燥熱內結或津傷化燥。
-
與相關術語區別
- 「下利清穀」:完穀不化、澄澈清冷,屬脾腎陽衰。
- 「小便清長」:單指尿量多而色淡,多見於虛寒證。
「清便自調」則強調二便整體恢復常態,為正氣勝邪之象。
臨床應用舉隅
- 太陽病轉歸:若服四逆湯後,下利止而二便調,可判斷太陰裡虛已復,轉投解表劑。
- 溫病後期調理:熱邪傷陰後,觀察二便是否自調,可判斷陰液恢復與餘熱清除程度。
此術語體現中醫「司外揣內」的診斷思維,通過二便狀態窺測臟腑氣化功能,至今仍指導外感與內傷雜病的辨證論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