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清補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清補

清補為中醫補法之一,專指以甘潤生津、益氣養陰之品,調治陰虛氣弱或虛中夾熱之證。其法強調「清而不峻,補而不滯」,既避溫燥助火,又防滋膩礙胃,適用於陰液耗傷或氣陰兩虛而餘熱未清者。

核心理論與應用

  1. 陰虛氣弱之調理
    清補法針對津虧氣耗之體質,如肺陰虛見乾咳少痰、口燥咽乾,常用《沙參麥冬湯》(沙參、玉竹、麥冬、桑葉等)滋養肺胃之陰;若久病虛羸,低熱纏綿,則以《生脈散》(人參、麥冬、五味子)益氣生津,或《益胃湯》(沙參、麥冬、生地、冰糖)濡養胃陰。
  2. 藥性配伍特點
    清補藥物多屬甘平或微寒,如西洋參、太子參、山藥、百合、石斛等,既能補益氣陰,又兼清虛熱。此類方劑常佐輕清宣透之品(如桑葉、淡竹葉),避免純補壅滯。
  3. 與其他補法之異同

    • 與溫補區別:溫補多用附子、肉桂等辛熱藥,適用陽虛內寒;清補則側重甘涼濡潤,針對陰虛內熱。
    • 與峻補差異:如大補元氣之人參、熟地,易助熱生濕;清補藥力平和,適合慢性虛損需緩調者。

臨床辨證要點

清補法需嚴格辨識「虛熱」與「實熱」。若見高熱煩渴、脈洪大之實熱證,當先清熱瀉火,非清補所宜;而午後潮熱、舌紅少苔之陰虛內熱,方為適應症。

經典方劑舉隅

  • 《清暑益氣湯》(東垣方):治暑熱傷氣陰,含麥冬、五味子、黃芪,清補兼施。
  • 《五汁飲》(《溫病條辨》):梨汁、荸薺汁等甘寒生津,為食療清補之範例。

清補法體現中醫「以平為期」的調治理念,透過滋養與清透並行,恢復機體陰陽平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