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清腸潤燥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清腸潤燥
清腸潤燥為中醫治療學術語,屬潤燥法之一,主要針對大腸燥熱所致之便秘證候。此證多因腸道津液不足,燥熱內結,傳導失司,使糞質乾硬難行。其臨床表現包括大便乾結如羊屎、排便困難,伴隨口臭、唇瘡、面赤等熱象,小便短赤或頻數,舌苔黃燥,脈象滑實。此類證候常見於素體陽盛、嗜食辛辣厚味,或熱病後津虧未復者。
病機與治法
大腸為「傳導之官」,主司糟粕傳送,需依賴津液濡潤及氣機推動。若腸道燥熱內蘊,灼傷津液,則腸失濡潤,腑氣不通,遂成便秘。清腸潤燥法旨在清泄腸熱、滋養陰津,兼以潤滑通便,使燥熱得除,腸道復其傳導之能。
常用方藥
代表方劑為《傷寒論》之麻子仁丸(又名脾約丸),由火麻仁、杏仁、芍藥、大黃、厚朴、枳實組成。方中火麻仁潤腸通便為君;杏仁降氣潤燥,芍藥養陰和血為臣;佐以大黃瀉熱通腑,厚朴、枳實行氣導滯,共奏「潤而不膩、瀉而不峻」之效。若兼陰虛甚者,可加玄參、麥冬以增液行舟;熱結重者,酌加梔子、黃芩清泄鬱熱。
配伍與加減
- 津傷明顯:合增液湯(生地、玄參、麥冬),強化滋陰生津之力。
- 氣滯腹脹:加木香、檳榔以行氣破結。
- 血虛腸燥:配伍當歸、何首烏養血潤腸。
臨床應用延伸
此治法亦適用於現代醫學之功能性便秘、痔瘡出血因燥熱所致者,然須辨證確屬「燥熱內結」方宜。若屬虛寒便秘或氣虛推動無力者,則非此法所宜,當另予溫陽益氣之劑。
清腸潤燥法體現中醫「增水行舟」之治則,通過調節津液與腑氣平衡,恢復大腸正常功能,為治療燥熱便秘之重要手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